在盛山西麓,头道河大桥往刘伯承纪念馆方向的北环路一缓弯处外侧,赫然树着一块白底蓝字的指示牌,指示牌下边不远,有处久负盛名、粉墙黛瓦、彩饰飞檐,至少600多年历史的古迹--开县道家圣地,镇东东岳庙。
东岳庙始建于明朝,属原镇东镇农试村辖地,《开县志》载:“东岳庙在盛山西麓,四周松柏茂密,环境幽静。庙前巨榕数株,枝繁叶茂,错节盘根”,但榕树现仅存两株。原占地10亩,庙宇宏伟,殿堂庄严,古树参天,灵泉清洌,为历代道教圣地。至清道光年间,已先后修缮5次。现“道教渊源蕴五千年华夏文化;玄门奥妙秘三洞经凤篆龙章”的楹联,为清道光七年,开州知县孔昭焜撰写,并著有《东岳庙小景诗》7首,吟咏了凌云坊、接引桥、眺远楼、遂生池、环漪舫、桃坞和伫月亭等处景点。
孔昭焜(1827--1829),山东曲阜人,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圣人孔子的后裔,清朝嘉庆庚午举人,于道光7年任开县知县,从此便和东岳庙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有当地村民,在自家的宅基地挖出一块两米多长的石头,而经专家鉴定,为距今近200年历史的一块石碑,上面翔实地记载了重修东岳庙的碑记,而碑文作者就是孔昭焜。
东岳古庙,门前古木森然,气势非凡,灵观殿、雷神殿分列左右;庙内神像庄严,绿树掩映,香烟缭绕,经幡烈烈;晨钟暮鼓,诵经如歌,道声悠扬,令人肃然起敬。
东岳庙,一处充满神奇色彩的道家圣地。传说原来的正殿前,曾有一奇特的石头,每到夏天,人们争先恐后,环石消暑乘凉,不知何因,方圆5米之内,绝对没有蚊虫骚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而据碑文记又载:“山有灵泉,自明将军饮马以后而浸竭。使君甫下车,斯泉汩汩,其畅乃倍于曩时,他则非小民所及知也”。
东岳庙,也多灾多难,历尽曲折。庙前硕大如盖的古树下有块斑驳的石碑,虽字迹模糊,但清晰地记录着东岳庙的沧桑岁月,“距城二里许,有东岳庙者,踞盛山之西麓,林樾暗暖,泉源沸,称西郭佳胜。”
不知何时,曾被饮酒茹荤的和尚强占,道士被撵而借住大觉寺。清道光二十三年,开县调来一“正堂加五级”(比一般县官大)的地方官,见其不伦不类,遂严加整顿,将大觉寺与东岳庙“互调住持”,让道人、和尚各归原位;同时捐钱拨款,改建维修,方正本清源,仙佛不淆,释道各安。
清嘉庆初年,东岳庙遭土匪破坏,沦为废墟,遍地荒芜,杂草丛生。道光年间孔昭焜知县到庙里“祈雨有应”,灵泉复涌“倍于曩时”,便“兴举而恢廓之”,翻修一新。后来虽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东岳庙都一直受到妥善保护,人们常来庙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934年东岳庙成立开县道教会,1948年改组为四川道教会开县分会。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轰炸开县县城,县城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而县城一隅的东岳庙,则在绿荫庇护下逃过一劫,丝毫未损。
1964年,政府使用东岳庙,大破“四旧”,没收庙产,赶走道人;1968年政府搬离,将庙舍卖给农民,损毁或掩埋神像,宗教活动被迫中止。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东岳庙枯木逢春。在道教信众的强烈要求下,经多方努力,东岳庙从60平方米的石棉瓦棚到金碧辉煌的庙宇,从租地到征地,从信众自发组织到正式从四川遂宁聘请道长来主持,终于在2008年6月正式登记备案,被批准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东岳庙现有土地2.5亩,建有殿堂10间供奉,大小神像108尊(其中出土的明清石刻神像76尊),保存完好的古碑4块,道教教职人员1人,长住居士4人。
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和汉丰湖的建成,位于城郊的开州东岳庙,凭借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美丽动人的传说,一定会成为名不虚传的旅游名胜和道家圣地,化着美丽汉丰湖边的一颗璀璨明珠,光耀开州,炫影华夏,以它人文丰富的独特魅力,吸引来自五湖四湖、形形色色的众多信众与游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