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后2年康复者的免疫持久性及交叉反应特征全球首次揭示。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将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和优化接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此前,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并发症已得到明确阐述,但新冠病毒的免疫持久性、对突变株的交叉保护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此次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王健伟团队和中日友好医院教授曹彬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招募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新冠感染康复者,分别进行了半年、1年和2年连续随访以及血液样本采集。
研究结果显示,仅感染而未接种疫苗的新冠感染康复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在感染后半年、1年和2年持续下降,半衰期约为141天,奥密克戎亚谱系中和抗体滴度均明显低于原型株。这表明新冠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随时间而衰减,各突变株对于自然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反应产生了严重的免疫逃逸。新冠病毒原型株自然感染后,记忆性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反应可维持至少2年,并可有效识别新冠病毒突变株。
研究团队表示,成果有助于理解新冠病毒自然感染后,在没有再暴露情况下,免疫保护的持久性及交叉免疫反应。这将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近日,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上发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