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记者 陈柔洁)清晨,重庆市开州区文峰街道南郊社区居民谭永国漫步在汉丰湖边的亲水步道,闻花香、赏飞鸟、览湖景。汉丰湖岸从淤泥乱石裸露的消落带到百亩荷花绽放的风景线,他是见证者。
汉丰湖百亩荷花绽放。中共开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每年退水后,裸露出来的乱石和淤泥,常会发出阵阵臭味,很少有人来湖边。”谭永国谈起10多年前的汉丰湖消落带,至今记忆犹新。
曾经的县城因蓄水而永久沉没湖底,汉丰湖积淀着很多开州人的记忆。在谭永国印象中,每年长江水位下降后,与长江相连的汉丰湖消落带就会出现。汉丰湖沿岸大片的消落带,不但导致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敏感性、易污染性和易破坏性,还带来了环境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大、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几年后,谭永国发现消落带开始发生变化,以前光秃秃的消落带被种上了花草树木,有的地方种上了荷花,两岸的景致引来休闲的人群也不断增多。
消落带变风景线。中共开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地市民眼中汉丰湖沿岸景致的改善,是开州区持续进行消落带治理的结果。
在消落带,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被干死。没有植物,水土会随着江水流失、污染水体,消落带的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
“经过六七年反复的试验,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才找到了适合生存的植物。”开州区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起,科研人员和湿地保护人员在试验田里反复栽种多种可能适合生长的植物,次年找出能在消落带真正成活的种类。2011年,科研人员发现中山杉耐湿性强,生长不错,最终到2013年才确定成功。
随后,当地针对不同类型消落带湿地的特点,依托科研机构创建出了消落区生态恢复治理“四大工程”——基塘工程、林泽工程、生态浮床工程、鸟类生境再造工程。
基塘工程主要是在消落带150米至165米平缓区域挖泥成塘,种植荷花、菱角、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水位上升时,植物淹没水下且可正常生长;水位下降时,基塘露出,形成上千亩的生态景观。既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又美化环境。
林泽工程则解决了消落带反季节和耐水淹的植物种植问题。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在消落带165米至175米区域种植了落羽杉、水松等10余种耐水淹的木本植物20余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
基塘工程和林泽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多年来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的瓶颈,通过生态浮床工程和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的建设,不仅保持了汉丰湖和澎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还增加了植物和鸟类。
10余年来,开州区在汉丰湖消落带建成了400余亩湿地林泽、600余亩景观基塘、400余亩小微湿地、17万立方米鸟类生境等治理工程。
2022年,开州区实施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坝消落带生态修复项目,栽植落羽杉、水松、秋华柳、乌桕、江南桤木等适宜当地生存的20余万株乔灌木,面积达190多亩。这些乔灌木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湿地林泽景观,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五彩林”。
2021年,开州区投入资金完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安装高清摄像头,对鸟类种群及数量动态变化实时监测。
“我在汉丰湖拍到了不少珍稀鸟类。”开州区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黄亚洲喜欢拍摄鸟类。这些年,出现在他镜头中的鸟类品种越来越多。
汉丰湖边的消落带,被湿地林泽、景观基塘、小微湿地所取代,这里不但常年见景,也成了鸟类栖息的不错选择。在黄亚洲的镜头里,捕捉到了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身影。
“我乘船在汉丰湖上,还意外地拍到了正在繁殖的斑嘴鸭。”黄亚洲介绍,汉丰湖生态环境的好转,很多候鸟留在这里繁衍生存。近几年入冬后,成群的大雁来到汉丰湖,仅雁鸭类候鸟就超过20种,数量达2万余只。
曾经的“臭水湖”变成如今风光旎丽的4A级景区,这是开州区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生动实践,也为探索消落带治理创造了成功案例。
来源:华龙网
小编温馨提醒:在app上发帖、回帖均有红包,最高16.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