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时,父母给我起了个名儿“周小芳”。起因为咱是周家同辈中最小的孩子。
芳意为:“泥土的芬芳”至于“芳”就更容易理解了,那年头女孩家最流行的名儿就是啥“芬”呀“秀”呀的。
上小学后,母亲说这个“小”字不妥,万一将来成老太婆了还叫小芳,听起多别扭。她将小字改成了辈份“成”,学名周成芳,同样俗不可耐。
花名册上虽改了,但街坊们、亲友们还是照例叫我小芳。叫就叫吧,那个时候倒不觉得有多么逆耳。
读初中后,我开始觉醒。同班女生中好听的名儿太多了,有取名“雁若”“紫薇”的,像极了琼瑶笔下女主角的名字。
瞧她们的模样也生得乖巧。难怪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这多半是名字在作怪。
我有点愤愤不平,决定拿起武器,大刀阔斧的向名字进军。
那阵子,学校文学社印有一份小报,我将自己写的小稿发上去,署名“周诗薇”,这名儿一听就很诗意。
好些同学开始唤我诗薇了,我顿时扬眉吐气,仿佛从此超凡脱俗。
我向父母申请将学名改成“周诗薇”,遭到父母坚决拒绝。
上高中后,小芳这个名字更是让我深恶痛绝。
我又挖空心思取了一个颇有些文化内涵的名字“周舟”,随后在校园大肆宣传,竟无一人响应。
反倒听到许多反对声:“小芳这名字不错嘛,叫起亲切”。就连语文老师在作文的批语里也会写上:“小芳同学”。寡不敌众,我的反抗力度渐渐减弱。
后来开始办理身份证,据说改名的程序相当复杂。
那些年,我经常代表学校参加镇里、县里的文艺演出。台下大多观众对我很熟悉,他们逢人便夸:“小芳真是多才多艺”。
小芳这名儿竟然越叫越响亮。
九十年代中期,李春波那小子唱了一首《小芳》。一夜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连我2岁的侄子也会哼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并指着我的鼻子说:“你就是小芳”。
我当然不会自作多情地以为自己就是歌里的小芳。但这首歌一火,这名儿好歹也算打了个翻身仗。
高中毕业后,许多在外打工的同学都会在信里写一句:“每当听到《小芳》那首歌时,都会想起你,你跟歌里的小芳一样善良,一样朴实……”。
渐渐地,我不再憎恨小芳这名儿,反倒从心里慢慢接受了。
上大学后,我在新生见面会上作自我介绍:“我叫周成芳,乳名小芳,名字跟外貌一样普通,但父母给我起名为“芳”,是希望我能像泥土一样质朴芬芳……”。
我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校期间,我还专门留了一对长长的麻花辫。
毕业纪念册上,几乎每位同学都会亲切地留言“会记起你,梳着长辫的小芳姑娘……”。
以后的十年,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在远离亲人和朋友的土地上,小芳这名儿曾一度销声匿迹,均被“小周、周老师、周导”所代替。
在远离“小芳”的日子里,我的心情竟然前所未有的失落。
我开始怀念“小芳”了,也似乎明白,这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是深蕴于心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十年前,我回到故乡开州的怀抱,在小芳“复活”的日子里,我感到久违的踏实。
我将小芳注册成自己的网名在论坛发贴,象当年宣传“诗薇”一样大肆宣传“小芳”这名儿。
是的,我就是小芳,开州城最普通的平民之女。
虽远不及歌中唱的那样“长得漂亮,又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但我想告诉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我永远热爱小芳这个名字,如同我将永远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作者周成芳,个性签名:做高雅的文人、儒雅的商人、文雅的女人
作者简介:周成芳,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里河旅行社负责人。作品散见《中国审计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重庆政协报》《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老年周报》《作家视野报》《成都晚报》《银川晚报》《安徽日报》《37度女人》《特别关注》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不改的朱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