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应量体裁衣

[复制链接]
刘兴祥 发表于 2019-7-27 13:27: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诗应量体裁衣
文/刘兴祥
   诗,这个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特殊文体,以他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展现于世。他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雅文学,居各种文体之首,他是有韵之文,无韵不成诗。
从诗经到现代韵律诗歌,经历了几千年历史,不计其数的前驱们为之传承和奋斗,在不断演变中完善。形成了古典风体、近体、词、曲、赋、现代韵律、汉徘等体裁。这些体裁的共存,极大地丰富了内容和拓展了视野。将意境和立意不受约束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词的每种体裁都有固定格式,体现了独立性,如果破坏了这种格式就叫破格、失律、会出现一些张冠李戴,非鹿非马的文体。如近体诗的七律七绝,必须按平平仄仄的规矩去写,要有标准的韵脚。律绝的要求高些,需要诗人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熟记韵书驾驭文字,熟悉新旧文字的发音的能力。目前诗坛实行新旧韵双轨制,本人认为现代人说现代话,提倡新华字典四声韵,一些老诗友对拼音不太熟悉情有可原,但新声韵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掌握格律是基础。真正的好诗不光合律,还要对仗工整和很好的内容,通常指的诗的立意,意境,文字精炼和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悟性,做到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出口成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骄不躁,勤学苦练,永无止尽地探讨和进步。即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潜心研究。也不一定将诗写得很好。诗好写名句难求。
现在有一些诗人,读了几本诗书有了几年创作的经验,掌握了一些写诗的要领,削足试靴地写出一些自以为工对合律的近体诗,若要去看内容,五花八门,表现在:1.以律害意,为了合律,生造词句,不知所云,语言生涩无意境,枯燥无味;2.诗中无物,为了显示华丽,从古人的故纸堆里拼凑词句,生吞活剥不求消化。有的走捷经,不惜抄袭套用别人的诗句,美其名曰是借用、化用、引用等,殊不知,言为心声,灵感来时是一气呵成,有谁是边写边翻书的?脑海里词库无词了就流不出东西来,江郎才尽就是这个意思;3.无病呻吟,为写诗而诗全无真情实感闭门造车。殊不知,写诗首先是要感动自己,写出的东西才能去感动别人。没进入意境之中写的东西就没有意境;4.大话口号连篇,有的认为无限夸张的诗句,就是有气势、有魄力,就是好诗,其实不然,诗有豪放婉约之分,词句有高雅通俗之别,豪放之诗切合意境不乏上天入地,婉约之词惟妙惟肖细微深处刻画生动,雅词名句文采飞扬气宇轩昂千古流芳,俗语幽默诙谐平淡见奇最高境界。不管怎样用词只要恰到好处,就会写出好诗;5.钻牛角尖,写诗要阐透本意,评诗要读懂作者,从作者原意中去寻找最佳词汇,当然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角。一般不要改动作者的本意。写诗也要注意词句的达意。那些连自己都看不懂的诗句也是不可取的。诗中的特殊词句影响平仄的要保留,比如:人名地名就不能改,写律绝不成,可改写古风照样是好诗;6.滥用典故以显示知识渊博。我认为典故非用不可可用一些,不用典故也能表达的可以不用。诗词的兴比赋手法多种多样,何必在读诗时不懂,还用成语词典做翻译多费事;7.关于借用,借用是多种多样,有全句借用有半句借用有意思借用,这都是允许的。借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达到天衣无缝的有机结合,完美自然没有人工痕迹。而不是东拼西凑的蹩脚句。我初学诗词时有位长者曾说过,写古诗就是将书上的诗句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东西就成了诗,这点我不完全赞同,借用别人的东西也要通过自己消化后才能用。
  我通过近四十年诗歌创作有些个人体会,不一定正确。写诗首先要有兴趣,要有天分,有悟性。善于发现隐藏在平淡事物表面中的真玉,捕捉灵感,找准切入点,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要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赶热闹场。比如,有人写党史内容千篇一律地从红船开始,到改革开放记流水帐;写国家建设的内容是神舟飞船,卫星上天。翻去翻来那么几句话使读者乏味。
我在写岳飞时,就突破了常规,从岳飞不懂皇帝意图写起,鞭挞赵构秦桧无耻的卖国嘴脸,不但没影响岳飞光辉形象,而且更深刻地透视和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丑恶本质。如:《风波亭感悟和老三届》“一山二虎尔无识?权位国疆君自知。秦桧频频奸帝意,愚忠难拯水深池”。
  写诗要遵从格律,必须按每种诗体的形式去写这才规范,但不能以律害意,近体诗能提高创作技艺,但也有许多表达的局限性。我在创作《边疆行》、《沿海行》这类大型内容的诗歌时,就采用了古风形式。
有的认为:只有写近体诗才能体现水平。而我认为:不管什么内容都用近体诗去套其效果不佳。殊不知,大诗人李白很多诗句就不合格律而成为千古绝唱。古风、现代诗歌也不乏精品之作。
诗应以内容为主,诗体服务于内容。写诗的目的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诗的形式去传播,感染他人,达到其预期目的,使之共鸣共识。写诗不能掺杂功利思想,诗词要出精品,但更要普及,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做诗人。  
当前国人写诗,读诗的比例很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兴趣,多数年轻人觉得古诗的门坎太高不易学;新诗朦胧化、散文化、读之泛味。加上一些人故弄玄虚,使初学者望而却步拒之门外。我在想:“若政府力倡,全民自觉地学习和传承古典传统文化,培养人民的诗词兴趣”,涌现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在学诗写诗产生更多精品,用诗教启迪人们的智慧,树立正能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方二妹 发表于 2019-8-2 16:1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文化的人都是喜欢写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二妹 发表于 2019-8-2 16:1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带我装逼带我飞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