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桥古迹寻踪之七

[复制链接]
高辉 发表于 2020-6-24 1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二十九、公路遗迹

  1、1960年冬季,原上桥乡政府(时白桥都属上桥乡管辖)在上级相关部门组织下,拟从原大堰乡的同乐道班公路处(原为万县地区通往巫溪县的省级公路,现为渝巫公路)接口,翻田垭口、过柏大4队的陆家垭口、下三墩坡、经倒埋坟、跛子坡、过茶坪8队的王家垭口、韩老婆垭口、爬茶坪村7队的碑梁、上何家坪的大田湾山顶、下大松林、过关山、任钱森垭口、高家屋场、经猫儿寨至凉风垭,西折向合农、文峰、活水大队(村)直接西向至白桥的幺店子,北向直下至上桥乡政府所在地。开工了近10天,不知什么原因停下,从此没有重修。原来动工开挖路面的痕迹现在仍依稀可辨。如原茶坪村8队的王家垭口、7队的碑梁上、武城村12队、13队均有遗迹尚存。
  2、1976年3月,原上桥公社驻地至大山煤厂公路全线开工。其中炮台大队2队境内石关门下面至柏大大队9队的一段公路因转弯度过大,故重新改缓道至现在的蔡启柏榨油坊前通过,公路原址尚存。


三十、广播通讯线路遗迹

  上世纪50至80年代末,通往乡级政府的通讯线路主要从原津关公社(翠屏公社)的津关溪接线,经姚场坝、翻板凳垭、过横石梁、到达原上桥公社月霞大队(村)的双河口、刘家咀、大田坝、上高岩咀到达上桥公社驻地。1962年白桥公社(乡)成立后,其通讯线路从原上桥乡月霞大队的长沙坝接线,上跳跳河直上到达白桥公社所在地。均系木桩线杆。现在只知道原线路从此经过,而木桩线杆无处可寻。
  上世纪50至80年代末,境内的有线广播线如蛛网式的牵通到农户,还有至各大队(村)党支部书记家里的专用电话线路。广播、电话线路均沿原有的步行古道布线。原上桥公社70年代中期以前,均采用木桩线杆,70年代中期以后,均开采青石柱作为电线杆。90年代后期电线及线杆渐没,现在除当时代的人知晓其线路外,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一件事。木桩、青石柱线杆荡然无存。


三十一、“文革语录碑”、“文革语录墙”遗迹

  1968年至1975年,境内各大队、各主要交通要道(步行通道)的显眼处,都以公社或者大队的名义修筑“语录碑”、书写“语录墙”。
  境内最大的语录碑立在原白桥老场镇的场坝边沿,高约3米,宽约5米,白色底面,黑色仿宋大字。每个大队的办公驻地都有一尊语录碑,数块语录墙。现在很少有语录碑、语录墙了。


三十二、公路道班遗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适应公路管理需要,当时的白桥乡、上桥乡均设有公路管理机构。白桥乡在原老场公路外建有乡级道班办公房,上桥乡在原上桥村高岩咀附近建有乡级道班办公房。现已改建为民用房。


三十三、民兵训练遗址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兵训练工作,各个大队(村)均设有民兵连。并以公社(乡)为训练单元,经常开展理论学习、军事操练、实地投弹、现场打靶等学习与训练。
   1、操练遗址。白桥公社(乡)、上桥公社(乡)均设在政府所在地的粮店、学校操场。时间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
   2、投弹遗址。主要是手榴弹的投掷训练。上桥乡的投弹地点设在原上桥乡上桥村12队马鞍山麓。先进行模拟投掷,最后进行实弹投掷。时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
   3、靶场遗址。主要是步枪射击训练。上桥乡靶场设在原上桥乡月霞6队大田坝。先进行实地模拟瞄准训练,最后进行实弹射击。时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


三十四、农村知青住房遗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重庆主城区、万县城区、开县城区等不少高初中毕业生均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境内不少大队(村)、生产队(社、组)都接受了安置“知青”的任务。一般住的都是生产队的公房,土砖木瓦结构,十分简陋,条件很差。现在大队知青住房已被拆毁或自然坍塌。原上桥公社和平大队(现武城村)第13队的知青住房还完好保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康桥 发表于 2020-6-24 13:0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难为你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