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论诗词创作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刘兴祥
文艺创作,阅读欣赏,文艺评论,三驾马车并进,推动着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在健康的发展中走向复兴,走向兴旺发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延续,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体系之国。
一个民族从古至今,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兴衰的经历。只要文化不灭,这个民族就还有复兴的希望。如果灭掉了民族的文化,这才真正叫亡国亡种,彻底没有一点希望了。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历史上经过了三次大的融合。一是:周朝建立,到秦国灭6国,到两汉时期;二是:两汉后进入三国时期;三是:唐朝未年,中华再度分裂,北方几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统治。
尽管改朝换代,江山易主,被外侵统治,均未改变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魅力,反将其融合,传承至今。
这中间有多少,处于历史风口浪尖的民族文化传人。为保留融合中华文化,作了不懈的努力。
屈原长剑佩腰,纵横中原,问天索地,踌躇满志;贾谊剔亮露珠,惊世旷古;司马迁身陷圄囵,以先贤为动力,完成《史记》;曹植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有七步成诗的美传。
还有阮籍,稽康,陶渊明,伍子胥,荆柯,王勃,赢政,杜甫,韩愈,谭嗣同,现代的巴金,鲁迅,钱钟书,三毛,等等,是他们以各自的深厚功底,文化魅力,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的中国文坛,焕发出灿烂的异彩。
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推动中国新时代文化事业,起了巨大作用。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他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辟中国文艺复兴的新天地。一直是指导文艺繁荣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准绳。
由于有了,“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艺评论”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相互鞭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有了今天盛世文化的繁荣景象。
就诗词、诗歌而言。诗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从诗经到近体词,从宋词到元曲。都是无数诗人们经过实践探索,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形成了格律诗,民歌,古风,歌谣,各种诗裁为一体,相对稳定的格式体系,日趋完美。
诗歌,特别是新诗,至“五四”运动以来,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拯救贫弱中国,一些能人志士,满腔爱国热情,引进了大批国外文化,其中包括诗歌。
这些泊来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当时提倡白话文的大前提下,一些不太懂格律诗词的翻译家,将外国诗歌翻译成五花八门的分行散文,于是就形成了新诗。
从新诗的走向来看,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曲折探讨之路。有的将国外诗歌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韵诗歌;有的创作纯粹是无韵的白话分行散文,提倡韵在诗的内容之中。
由于新诗不受格律限制,没有一定体系,逐渐形成散文化,混淆了诗与散文的界限。
一些比散文还散的分行文体,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在网上热议,戏称“羊羔体”诗的作者,被获得鲁迅文学奖,真是有辱鲁迅之斯文,被诒笑大方。
后来又新起诗歌的朦胧化,一个作品,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写的什么?以朦胧为美。新诗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去走来,没有结果,如今真还不知君去何方?
诗界普遍认为:“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是诗的底线。新诗不要求格律化,起码得有韵。两句一押或多句一押,使之读起来郎朗上口,容易记忆传颂。
并且诗与散文之间,姓张姓王才有个区别。不然会形成,既张又王的三不像体裁,让人费解。
这样下去,新诗的路会越走越窄,最后在格律诗和散文之间,落得个无席之地。如果通过白话有韵诗的体裁,独树一帜,开阔视野,进军社会各个领域,宣传歌颂时代进步。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与传统诗词比翼齐飞,那是皆大欢喜之事。
我既写格律诗,又写新诗。在创作中深有体会:格律诗讲求格式,韵律,平仄,对仗等,读起来节奏起伏,音乐感强,文字精炼,意境深远,是一种高雅的美感享受。
同样有韵的新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抒情叙事,意气飞扬,语言运用自由,便于拓展,如果写好了,仍不减其意境的魅力。
每种诗体都有他的长处和不足,格律诗是上乘之品,但受格律束缚,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是难写好一首诗的。加之一些特定词句,不能随意更改。如人名,地名等等,用在格律诗中会与平仄,对仗发生冲突,否则便是出律。
新诗由于要求不高,形式宽泛,这些特定词句在创作中就会迎刃而解。并且通过通俗易懂的诗句,让人一目了然。会增强了读者,读懂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达到更加广泛地流传。
无论写新诗的,或是写格律诗的,都不能相互排斥,有韵的都是诗,只要下了功夫,每种诗体都会出精品。为歌颂时代,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功不可磨!
在诗词诗歌王国里,希望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学习诗歌创作,会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雅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让社会更加和谐,山河更加美好,人民更加幸福,国家更加富强。
图片来至网络。
作者简介:
刘兴祥、 1953年4月生,1972年入伍,西藏昌都邦达工程兵建筑第305团技术营营部,曾任保养班班长、器材员,
1978年退伍。重庆市开州区森林公安局一级警督、三级警长、已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开州区诗书画院院士、开州区作协会员等。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古典格律诗词为主。兼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现代韵律诗歌集等,共有专集11部,近80万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