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霞沟的“坝” 高辉 谨以此文献给为月霞沟命名各种“坝”字的古代先贤们,以作纪念!
月霞沟,地处“牛蹄寺河”流域之白桥镇月霞村中上部,呈东西流向,横穿月霞村缓流而过。流域面积约12.7千米。在其中部以现武城村(原来有乾隆村)、上桥村(原来有文龙村、上桥村少部分社)为“牛蹄寺河”源头,东北部以月霞村第8、第9、第10村民小组的“红石沟”为源头,西北部以现柏大村柏林大湾、万家塆、煤厂塆的“小沟”为源头。沟内除小沟密布、溪流众多之外,就是带“坝”字的地名多了,共有9个带“坝”字的地名。
早已载入《四川省开县地名录》史册的带“坝”字的地名有:大田坝、长沙坝、玉龙坝、风箱坝(均在白桥镇现月霞村境内)。除此之外,因当时没有及时上报载入《四川省开县地名录》史册的尚有:大沙坝(原上桥村14社境内,与原茶坪村1社隔河比邻)、杨柳坝、和尚坝、榨坊坝、砂坝子。
月霞沟东起于现月霞村第8村民小组(原茶坪村2社),西止于现月霞村第3村民小组(原月霞村9社),全长约7千米。其内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如中华鳖、金线龟、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角丁、黄辣丁等)、花公子、斑鱼、麻麻鱼、鲫鱼、鲤鱼、泥鳅、鳝鱼等。
月霞沟是步行时代,即1978年公路未修通以前,上桥乡政府及所属各单位进出此沟的交通要道,也是连接上级通信线路(主要是电话线)的架设线路,现今通往原上桥乡片区的输电线路仍是从此沟架设而过。
大田坝,因坝内大田多,故名。今月霞村第5村民小组,月霞沟溪流从其西北鸡公岩西面底部山坡而过,留出大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古人在此筑起了多个良田,面积约52亩。系原月霞村5、8、16社耕作之田,是村内面积最大的坝子。其内河流平缓,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及以前,坝之东部田坎临河流处有数棵古老的黄桷树,现已荡然消失。此处曾经是远近村民赴大山煤厂挑炭的必经通衢。
大田坝曾经居民盛多,经济发达,物产丰厚,是原上桥乡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其内有原村(原大队)办公室,有商店、学校,是原上桥乡步行时代政府机关、学校、粮店、供销合作社等部门进出的主要通道,原上桥供销合作社搬运组的挑担工人,凭着铁肩,凭着信义,凭着责任,坚忍不拔,将上桥乡11000多人民的油盐酱醋、针头麻线、烟酒布匹、日常生活用品用肩挑背磨、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津关溪码头、从温泉供销合作运输社,再经过大田坝挑回上桥供销合作社,最后分配至每个家庭。
长砂坝,因沙坝狭长,故名。今月霞村第4村民小组(原月霞村8社)。溪流从大石包坡下底部流过,空出了大片缓坡之地,祖先在此修筑了农田,面积约25亩,水源丰盛,可谓旱涝保收。其间有长砂坝屋场,居民多刘姓。上有二墩坪,下有河中的龙王塘,有着丰厚的河水鱼类资源,步行时代通往津关溪、温泉镇的古道自此坝河沿涉水经过,还有通往幺店子(现白桥场镇)古道,亦从长砂坝中部向西南沿陡坡经过。其间盛产水果李子,果大内厚,纯甜脆嫩,爽滑可口,是镇内李子质量最好的地方,深受人们青睐。
玉龙坝,坝中一石洁白晶莹,造型似龙,故名。今月霞村第3村民小组(原月霞村7社),面积约15亩,红砂泥土,厚实肥沃,广出稻谷、玉米、小麦、红苕、洋芋、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水源丰盛,产量高,品质好。月霞沟溪流从其东北面平缓流过,河面宽敞,砂石沉厚,河床积淀盛丰。地处太和寨下九塆子悬崖陡坡的底部,北与原炮台村柏林大湾流向的小沟相对,西邻大田坝,其坝上部有一条通往津关溪、开县城、温泉镇的古代步行道遗址。
风箱坝,古时坝内多枫香树,后来谐音,演变为风箱坝。今月霞村第4村民小组(原月霞村7社),面积约25亩,地势平坦,土质肥实,西北面刘家咀高居其上,南面月霞沟溪流擦身而过,东面与大田坝隔河相望,西南面与长砂坝临河相对,南面可仰视金竹坪。此坝较低,古今山洪暴涨,多有淹没记载。其内自古有居民在此耕耘,世代繁衍,多为倪姓。
大砂坝,古时由东北部之红石沟激流冲击于此,形成巨大的红石砂坝,故名。古人就此砂坝开垦成田。沿至而今。今上桥村第7村民小组(原上桥村14社),面积约15亩,地势缓平,居于东南面马鞍山悬崖下陡坡之底部,与原茶坪村1社临河相望,河水流速平缓,河面狭窄,其内鱼虾成群,种类繁多,河沿植被厚密,是上桥村海拔最低的地势。
杨柳坝,因古时坝内之河沿上生长有大量挺拔高大的杨柳树,故名。今月霞村第5村民小组(原月霞村2社),面积约6亩,现月霞村支两委办公驻地,月霞村校居于坝之东部,其上古居着世代村民,多为何姓,人丁兴旺,贤惠殷实,诚恳守信,家风朴实,传承于今。
和尚坝,因明、清、民国时代此坝良田为叶家寺庙和尚财产,故名。民间亦称庙坝田、和尚田。今月霞村第5、第7村民小组(原月霞村6社),面积约为27亩,处于小沟河流与原茶坪河流的汇合之流域,河沿堡坎较高,田大土深,保水高产,说是良田,名符其实。此坝原田沿上是原炮台村、柏大村及月霞村部分村民过往的主要步行路道。
榨坊坝,因坝内居民曾经开办过古法榨油坊,故名。今月霞村第3村民小组(原月霞村8社),面积约为8亩,月霞沟溪流常年自东逶迤而来,从其西南缓缓流向西部,水源富足,旱涝保收。地处鸡公岩尾脉、刘家咀、大石包、斑竹园底部,现有万姓村民居住。
砂坝子,又有大、小砂坝子之分。因河内地势宽阔平坦,每遇山洪便冲击成大块大块的砂坝,故名。
大砂坝子在今郭家镇团包村第5村民小组(原津关乡建楼村9社),坝内有一长约150米、宽月20至40米不等的农田,农耕时代插秧时,农民每半天只能插栽“一移”(四路三行秧苗)就到收工的时候了,这还要手脚麻利的人,否侧,半天也不能完成“一移”,足见此田之长、之大。
小砂坝子在今月霞村第3村民小组(原月霞村9社),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月霞沟溪流从东部而来,缓缓流经西部,其内自古有村民在此安居乐业,有良田约20亩。西北方向有横石梁,东北方向有楠木沟,东南方向有幺店子,东部方向有金峰岭,四面坡坎高山,此处海拔约300米,是月霞村也是白桥镇境内最低的地理位置。
“坝”是月霞沟水流冲击与造地运动反应的结果,她既是地理现象的总结,也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先贤们对地域文化与文明的高度概括。她是对地域历史与当地人文的延续。从“坝”之地名,我们悟出了生活在此的先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怀,表象是某某坝之名,内涵确是先人们博大的智慧。历史飞逝了,先人过去了,但历史留下的文明积淀永远存在,先人们对地域文明的认识与钟情永远存在,存在的平台就是这些带“坝”字的地名。今天用文字表述出来,意在延续当地的地域文化与文明根脉,延续先人们创造历史与热爱家乡的精神,谨记这些历史地名,传承这些历史地名,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对祖先们最有效的慰藉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