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临下班前,母亲来电告之,小舅请吃晚饭。
小舅又请吃饭?这几年,每逢传统佳节,小舅总爱邀请一大帮亲朋好友聚餐,通常一请就是好几桌。今儿这不过年不过节的,他怎么又想着请客了?
你小舅最近又在北京开了一家大酒楼,现在全权交给你表弟经营了。他早上才下飞机,想邀请几个亲朋晚上在家里聚一聚。
家宴?我一听立刻兴趣大增,这年头亲朋好友都习惯在餐厅请客,用餐环境虽说越来越气派,我却总感觉少了点氛围。
小舅特意做了几个拿手菜,满满一桌人。大多是我小时候见过的,他家以前的老邻居,老朋友等。
小舅举起了酒杯:“今天其实是一个特殊的日子,30年前的今天,我和秀丽(小舅母)领取了结婚证。那时因为家境贫穷,连酒席都没摆一桌呢。在座的都是我们几十年生活的见证者。我至今还记得,那年我和秀丽坐船去湖南……”
“哎呀,这故事都讲了多少遍了,大家吃菜吃菜。”小舅母赶紧打断了他的话题。
小舅要讲的故事,我早已烂熟于心,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为了谋生,小舅带着新婚的小舅母乘船去湖南岳阳一家老乡开的餐厅打工。为节省费用,他们只买了一张四等舱船票外加一张散席票。船过长江三峡,广播通知轮船将停靠巫山码头,有游览小三峡的乘客可在服务台购票。小舅连几毛钱一包的方便面都省着吃,花二十元买门票简直想都不敢想,可他分明记得小舅母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其他下船的客人,这个场景一直在他脑海里回放多次。
“那年月谁家不是哪样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嘛,你看我们现在不是天南海北都游过了吗?前几天才从国外旅游回来呢”。小舅母紧接着补充一句。
小舅因家境贫困,刚上初中就辍学在场镇打零工,但他头脑灵活,很能吃苦。他和小舅母在餐厅打工期间,跟着厨师学得一手好厨艺。到九十年代中期,他们利用打工攒下的积蓄,再四处筹借了一些钱,在北方某高校附近开了一家小餐厅。为节省费用,他们像其他在外从事餐饮行业的乡亲一样,每晚只能等客人离开后,再将餐厅的长凳拼接起来,铺上被子当床睡。
“第二杯,我要感谢在座的亲朋那些年对我一家的支持和帮助”。说完,小舅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哎呀,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拉扯一下应该的”。说话的是以前小舅家同一院子的刚叔。听母亲讲,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吃了上顿愁下顿。刚叔家的日子也紧巴巴的,但他父亲是民办教师,经济相对宽裕点,他家只要做点好吃的,就赶紧给外婆家端一碗,外婆总是留给小舅吃,她说小舅最小,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后来远嫁他乡的几个姨妈回来探亲,也都是在刚叔家里借宿。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小舅在场镇中心地段修建了砖房。外婆在家带小表弟,小舅和舅母继续在外辛勤打拼。餐厅越开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他们在餐厅附近另外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
2006年,小舅转让了经营多年的餐厅,回到老家陪伴年老的外婆。老场镇的房屋因三峡移民拆迁,他在新修的集镇修了五楼一底的套房,楼顶有花园,还另外装了一间健身房。小舅和朋友合伙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工作之余经常带着小舅母世界各国旅游。小舅说,小舅母陪他吃过很多苦,现在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
2012年,小表弟男大当婚,小舅为他操办了一场隆重的结婚典礼。
“日子都是先苦后甜呢,你看你们现在的日子多好。”席间,亲朋好友端起手中的酒杯,一个个感慨万千。
“对嘛,对嘛,过去天天盼过年,如今天天像过年。”小酒又开始举起酒杯:“这全靠党的政策好啊,你看我老母亲都90多岁了,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现在每月还能享受国家的补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的生活也越过越甜。来来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干一杯!”
干杯!一桌人集体举起酒杯,人人的脸上都红彤彤的,外婆的脸上更是笑成一朵菊花。
作者简介:周成芳,重庆市三里河旅行社负责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先后在《中国审计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法制报》《重庆政协报》《重庆科技报》《新女报》《成都晚报》《长江日报》《今晚报》《山西日报》《春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劳动午报》《37度女人》《老人春秋》《老同志之友》《特别关注》《家庭健康》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数百篇,出版散文集《不改的朱颜》
微信号;zcf383784283
扫二维码关注个人文学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