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校生活回眸之: 另起炉灶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餐饭比较简单,吃肉简直就是奢侈,每周能吃上两顿肉,那是最高的伙食标准了,也是让世人羡慕的对象了。平时的菜肴除了咸盐酱醋葱子蒜苗外,油水很少,因此,即使餐饭当时吃饱水汤当时喝足了,不多时,又会饥肠轱辘,随时都处于一种饥饿常态。 每到星期天的上下午,学生宿舍(绝大多数是男生宿舍)便有炊烟袅袅的烟雾绕于学校上空。为了弥补学校生活的不足,趁学校管理严格的空隙,找来三块转头,在学校木工房捡来木片木条等柴禾。三块转头加成“U”形,放上小锑锅,掺上水,待水开后煮面条,然后拌入力所拥有的佐料就可美美地津津有味地食用了。那时,能够吃上面条的学生,其家庭是很殷实富裕的,就我们班上、我们宿舍而言,真正在星期天加餐面条的也就三两个人,看着他们加餐美味可口清香四溢的面条,确有垂涎三尺的感觉。 星期天的宿舍很是闹热的,只要是有一个学生率先支起了炉灶,接着就会有无数个学生接二连三地使用炉灶。这个寝室里煮了,那个寝室又来;张三煮了,王二又来,灶膛不空,炉火不息,有煮面条的,有煮包面的(那时是最奢侈的食物了),有加热剩菜剩饭的,有煮鸡蛋的,有煮红苕洋芋的,有煮大米饭加上红苕洋芋的,有烧开水的,有炒咸菜的,有炒瓜子花生的,总之,大家闲着无事,就动手改善生活,享享口福,饱饱肚皮,你有吃的拿出来,他有吃的摆出来;在碗里的端出来,在布包里的倒出来;一时忙这忙那,脚手不空,不亦乐乎!但见捡柴的捡柴,端水的端水,洗锅的洗锅,备碗的备碗,跑路的跑路。个个精神抖擞,人人喜笑颜开,整个场景不亚于山村大办喜事的热闹,其兴致之高,热情之浓,动作之麻利,心情之欢畅,用语言是难以表述的! 家里条件更好的学生,随身配有煤油炉子,很方便。需要加餐时,打开煤油炉,就可煮食物了。但有煤油炉子的学生很少。 家境好的学生煮面条,而我们就去外面找点红苕、洋芋、蔬菜、包谷(根据季节的不同,多是从学校校园地里弄来的)等什么的煮来充饥,虽然没有油盐酱醋葱子蒜苗等佐料,但肯定是大自然恩赐的原滋原味,味道十分鲜美,犹如珍稀佳肴,嗅着醇香,吃着甜腻,软滑爽口,余味绵绵,别有一番风味,很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还有最简单的加餐、打点心的办法,那就是:将家里带来的炒面用滚烫的开水冲兑,然后半点白糖即可食用;还有用苕粉、洋芋粉、茭藕粉、莲藕粉冲泡滚烫开水伴点白糖食用。冲泡这些粉末时,在操作上很有技术含量,如不然,要么冲成了坨坨,要么冲成了块块,要么冲成了黏糊中带有硬性的籽粒,要么没有熟透,仍然有白色粉末呈现。其正确的操作是:粉子必须是细末,越细越好;首先视其自己食用的多少取用粉末,将粉末放入事先备好的一定量的温开水中,用筷子或小勺搅匀,再将烧得滚烫的开水慢慢冲入已经勾兑好了的粉末中,边冲边搅合,直到粉末黏稠熟透为止,然后加上白糖即可食用。 我们那个年代,另起炉灶加餐改善生活,在每个星期天都是见怪不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