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阡子场昔年轶事(22)
回故乡火阡子场上坟的联想
文‖刘兴祥
每年正月初二是我去故乡火阡场去祖坟看望已故亲人的日子。
后母坟上的棘刺藤密不透风,将坟墓封得严严实实的。我们戴上手套拿出长把弯刀,小心翼翼地,拈着长满棘刺的藤,一根一根地砍着。棘刺藤相互交织在一起,如一张巨大的网。即是砍断了根,也无法将枝桠全部扯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仍然不佳。
我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多年没有参加体力劳动了,干起活来很吃力。新年下又不好找小工,看着这一大片棘刺藤,我有些动摇了。
想到小时候她对我们的种种不是,我不计前嫌,为她修坟立碑也算尽了心,何必会这么大的力气。后来又想她毕竟是长辈,虽脾气古怪,但也有许多优点。多她的想好处,最后还是将坟整理得干干净净。
曾记得,1959年生母饿死在三年自然灾害之中。当年我只有6岁,善良的奶奶一直带着我,对我百般地疼爱,弥补了失去的母爱。
1964年后母进门,我才11岁。爸爸在商店工作,奶奶年近70了。可她对奶奶很不尊重,常常口出恶言,气得奶奶去跟姥姥过日子。奶奶离走后,她又百般地刁难我们姊妹俩,整天一副凶神恶煞的脸嘴,叫人不寒而栗。平时不是吵就是骂。
衣服脏了破了自己洗补,我那歪歪斜斜的补丁,自觉低人一等,不愿和街上的同学们打堆。常常一个人站在东里河边发愣,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由于性格的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但幼小的心灵的创伤,更加激发我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从小爱好文学,尽管书读得不多,但能勤奋的学习,坚信凭自己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当时家庭条件很差,晚上在灯下读书久了,父母会埋怨我浪费了煤油。只好等他们睡着后,才悄悄起来,点上灯继续看,有时看到深夜。偶尔被他们发现,少不了一顿挨骂。
后母还在旁边挑唆,她不止一次地挖苦我:“你这一辈子,是个下力的材料,还想读书出人头地,真是白日做梦”。每当听到她这样地侮辱我的恶语时,我只有咬紧牙齿,捏紧拳头默不作声。
1972年我参军了,记得离开家乡那天,战友们舍不得家乡和亲人而泪流,我却没流一滴泪。因为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暗下决心,不混出一个人样儿绝不返乡。
在成都市四川师范学院的新兵集训地。我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政治文化,深得首长的重视,当上了新兵班长。
进藏时首长安排我当副车长,协助接兵干部管理战友们一路上的饮食起居。
到了老部队,我被分配到工程兵建筑第305团技术营营部当修理工,后来当上了副班长、器材员、代理营部书记员。原四川军区司令员李亚洲,当时也在技术营营部当通讯班长。
后来部队因整编我退伍啦,我的从军梦想破碎了,回到久别的故乡,重新回归到零起点。
在家待业无所事事,每天只有袖手观棋度青春。我在家闲着,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后母整天拿眼色看,心怀高远的我,有种“龙游浅滩被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的感受。决定与父母分开过,
平时打点零工谋生,尽管我能自食其力,但她还是那样尖酸刻薄地对待我。
街上个别素质差的人也是狗眼看人低,冷嘲热讽的,但大多数的乡邻非常地同情和看重我,他们认为我的劣境也只是暂时。
平时闲得无事干的时候,我就去河滩上挑石头,堆在码头上的老屋基里,别人以为我要在那里砌屋,其实修房我心中无底,只是想通过劳动疲倦来缓解那长夜无眠的困挠。
我等了两年多,终于在1979年下半年安排了工作。由于没有背景,被安排在岩水林场,单兵独将地走进那陌生之地。
听人说在岩水地区工作,排外思想比较严重。在我之前,去林场工作的几名年轻人,曾有人被判刑,有人被逼疯,有人随波逐流,甘受欺辱。我去后也经过深山老林砍防火线,伐木。因人传说我能写,受到了狭隘的领导的打压。
在恶劣的环境下,我没倒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拒理力争,学会了斗争,学会了团结老工人,得到了他们不甘受欺侮的同感和支持。
后来我被调到岩水区公所工作,通过考试,选调到开县森林公安局工作至到退休。在仕途上虽没多大出息,但这段宝贵的经历,是我精神上的无价之宝,它丰富了我人生的阅历,为我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更广泛的素材。
记得2000年,在县文化局,林业局的支持下,我出版第一本诗集《森林之恋》。县委书记邓东华,县长任能君,文化局长陈政等分别为我的书题了词。
著名诗人冉晓光为我作序,他文中一句名言我特别地赞同:“诗人是苦人”这话一点不假。正因为有各级领导和文友的支持和鼓励,良师益友的点拨和启发,我才永不停息,长途跋涉地坚持走到今天。
在诗词上我能成为国家级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省级学会理事(重庆诗词学会》国家级艺术团体学院院士(华夏诗联书画院)等等,有诗集文集十多部,百多万文字的成绩。与众多的恩师与文朋诗友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
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发展,“人与群分,物以类聚”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出污泥而不染的定力;离不开一往无前的精神;坚靱不拔的性格。
坚持十年,二十年,以及一生地做好一件事,年长月久,必大有收获。
作者简介:
刘兴祥、 1953年4月生,1972年入伍,西藏昌都邦达工程兵建筑第305团服役,1978年退伍后,重庆市开州区森林公安局就职至退休。曾任一级警督、三级警长。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开州区诗书画院院士、开州区作家协会、开州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以古典格律诗词为主。兼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现代韵律诗歌集等,共有专集11部,近100万字。代表歌曲作品《战友情深》《无缘》《老同学之歌》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