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向曾经用肩挑货物供应家乡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搬运工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铭记这些搬运工人们的辛勤劳作和酸甜苦辣!
为记事和说明的方便,本文的家乡仅指原上桥乡(公社)之范围,即上桥乡所辖的原上桥村(芋荷大队)、活水村(活水大队)、文龙村(文峰大队)、乾隆村(合农大队)、武城村(和平大队)、茶坪村(茶园大队)、柏大村(柏大大队)、炮台村(炮台大队)、月霞村(月霞大队)九个行政村。截止2021年8月,原上桥乡的九个行政村现仅为上桥村(上桥、活水、文龙)、武城村(武城、乾隆)、柏大村(柏大、炮台)、月霞村(月霞、茶坪)。
要知晓搬运工,就必须知晓开县1949年12月8日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全县人民特别是边远山区人民的基本物资供给和生活保障所采取的系列举措。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供给,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并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及时送到山区的人民群众,开县供销合作社联社于1951年6月开始筹建。1951年下半年开始以乡建社。1952年改为以区建社,乡设供销社分销店。上桥乡的供销社分销店(家乡人习惯称作上桥供销社)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立的。
当时供销社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特有的供应组织。其职能是运进运出。即将上级供销社按属地人口多少所分配的日常生活物资从区供销社运到各乡分销店,将乡分销店收购的土特产品运出乡外其他地方。如茶叶、牛皮、山羊皮、药材等。
说到此处,问题来了,运进也好,运出也罢,在没有公路的时代,靠谁来搬运?只能靠人力用最原始的肩挑了。于是便产生了搬运工。
从1952年至1980年12月修通公路以前的28年间(1952年以前人民的生活物资均是靠原始的肩挑背扛),家乡人民的生活物资供给均是从搬运工的肩膀上挑来的,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28年的漫长岁月,一代一代的搬运工,一天一天的负重前行,保障了家乡人一天一天的日常生活,延续了一代一代家乡人的烟火。他们风雨兼程,晓行夜宿,披星戴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肩挑背磨,步履蹒跚重蹈覆辙地探走在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之上,将油盐酱醋茶等人民生活必须品挑进了大山深处。
上桥乡直属温泉区管辖,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从温泉区供销合作社统筹分配。从上桥乡供销社分销店到温泉区供销合作社要经过高岩嘴、杨柳坝、大田坝、长砂坝、刘家嘴、中间榨房、楠木沟、砂坝子、横石梁、箭楼坝、板凳垭、李家坝、侯家坝、津关溪、青龙湾、白玉、臭水孔这些人行古道地名之间,过上桥乡、津关乡达温泉镇,来回往返约有70公里(单程35公里)。
这条古道,浸润着搬运工的血汗,镌刻着搬运工的脚印,它既是搬运工的心酸道,又是搬运工的生存道,更是我们家乡人民的生命道幸福道。
当时的搬运工,是乡(公社)政府和乡供销分社在各村(大队)干部的配合下组织遴选的。由乡供销分社直接聘为合同工人,按照上级规定和出勤情况获取报酬。当时上桥乡供销分社聘任了8名常年搬运工人。他们全系男性,品行端正,身心健康,体质强悍,有耐心耐力,有责任担当,有大局观念,有大公无私,吃苦耐劳,合作共事,挑力很大的基本素质。这些搬运工一般能挑120至150市斤的重担。他们肩扛重荷常年来回往返于约70公里古道之间,这不仅仅是体力的坚持,更是耐心耐性与职责担当的坚守。
铁肩担道义,责任铸保障。当时上桥乡有11000多人(1982年7月有2661个家庭,11360人;1990年7月有3356个家庭,11957人——分别摘自《四川省开县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P6、《万县地区开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P13),这些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盐、红糖、白砂糖、酱醋、煤油(农村照明之用)、白酒、布匹、棉花以及各种农具如犁铧、造耙、锄头、镰刀、砍刀等等。都是这些搬运工从温泉区供销合作社挑进上桥乡供销分社,再分别由各村代销店(大队代销店)派人从上桥乡供销分社运回直至销售到每家每户,当然有时各村(大队)人民群众也可以直接到乡供销分社去购买。
就是这些搬运工,用棕绳或麻绳、麻袋、篾篓、扁担、打杵、垫肩等简单原始的挑货工具,脚穿草鞋,头戴草帽,顶着日月,踩着山路,冒着风霜,迎着酷暑,凭着自己的职责,凭着坚韧的毅力,用心力系着家乡人的幸福,用体力挑着家乡人的生活。他们将家乡人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须品慢慢地挑进了每一个家庭的餐桌之上,每一个人的饭碗之中,将煤油的光亮驱散着原始山区每一个寂静漆黑的夜晚。
每年农历10月来临之时,就是搬运工的忙碌之日。因为要确保全乡人民过好春节,就必须按时将生活物资供应到每一个家庭。
记得当时每逢春节时,人民政府给每一个常住人口计划分配半斤红糖(有时也有白糖的供应指标),对于五保老人,还要供应大米、油盐、腌肉等过节的生活物资。全乡10000多人的春节物资供应指标,就靠这些搬运工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从35公里外的温泉镇运回来,这是需要多大的耐力与耐性的较量,也是毅力与诚信的考量,更是多少血泪汗水的流淌,才得以将党和政府的温暖融入到了每一个家乡人民的节日之中!
1980年12月,“津上公路”(当时津关乡的毛成村至上桥乡,全程35.5KM)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上桥乡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靠人力搬运的历史,搬运工人也从此卸下了肩上的重担,结束了肩挑货物往返于上桥与温泉古道之间的心酸历程。但时代发展又赋予了搬运工新的历史使命,他们用力气为人民服务的职能并没有结束,随着货车运货时代的到来,这些挑运工人变成了卸车的搬运工人了,由原来的肩挑变成了背扛,虽然不走山路,但力气仍然有着用武之地:那就是上车、卸货。将本乡的外调物资装车运出乡外;将上级供销社运来的计划日常生活物资卸车存入乡供销分社仓库。他们天天装车,日日卸货,没有停歇,有时深更半夜还要装卸货物,辛苦之状难以言述。
靠搬运工人挑运货物以保障边远山区人民的日常生活物资供给,是计划经济时期特有的特殊群体。就是这个特殊群体,充当着将乡土物资运出和将上级划拨物资运进的原始运输纽带,他们用沉重的脚步在一双又一双草鞋的庇护下分分寸寸地量出了偏僻山区的时空距离,他们用责任担当保证了每个家庭的生活。是他们的力量换来了一方的平安,是他们血汗的挥洒迎来了一方的微笑,是他们的执着带来了一方的幸福!请记住我们家乡曾经用最原始的扁担、打杵挑运生活物资的搬运工人,他们是:(尚在核实)
——2021年8月于河堰镇火石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