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部队生活的那些往事
文‖刘兴祥
部队生活是铸就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细雨润物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它有摸爬滚打的严格军事训练。它能使一个个懵懂无知的青年变得成熟起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官兵平等,废除体罚,讲求以理服人,竖立信仰,与人民鱼水相依的新型人民军队。
良好的政治教育使你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扛枪,“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道理。没有军人在边境的守卫,没有强大的国防建设,就没有国家的稳定。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没有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
在部队,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了战士们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优良作风。培养了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培养了战士们以大局为重,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全局观念。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服从单位利益,树立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学会了关心他人,团结同志,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
学会了吃苦耐劳,永于挑重担,把方便让给他人,将困难留给自已的高尚品格。
端正了严格的军事技术,对技术精亦求精的严谨态度。
充分发挥正能量,培养人人积极向上的竟争意识和荣誉感。个个努力学习专业技术,争当第一的创优意识。
竖立了正大光明,坦诚待人的胸襟,学会了爱憎分明,“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疾恶如仇,勇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在部队平台能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战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首长的嘉奖和鼓励,领导的重视与提拔,使战士们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和未来的希望。入团、入党、提干;表扬、嘉奖、立功、让战士们有了向往追求的目标。
部队的艰苦煅炼,练就了强壮的体格和大无畏精神。在战争中、在冰冻严寒的边境、在戈壁沙漠的无人区、在汹涌的海疆、孤独寂寞环境恶劣的海岛、在抗灾抢险的关键时刻、能勇往直前,坚持坚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离开部队几十年了,至今回忆起那些往事,总感津津乐道。每次战友聚会时相互聊起曾经的过往时,就会两眼放光,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某某在讲:“当时领导非常重视我,叫我干啥干啥,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得到了能力的肯定,受到了表扬和嘉奖”;
某某讲:“在部队学会了专业技术,以老带新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某某讲:“在部队提高了文化知识,回到了地方派上了用场。在社会上,在单位中得到了发挥,成为了骨干和中坚力量。如果不退伍,现在又是如何如何地有出息”!
大家在攀谈之中,自豪地展示曾经的过去,总有一丝丝遗憾和挽惜,留念于那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部队,留念那美好的日日夜夜。
回到地方,有的凭在部队学会的一技之长,经过漫长的刻苦钻研,终于大气晚成。难怪人们称部队是个大熔炉,是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后来的成长进步与部队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
复员退伍军人,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一批批转到地方,充实了地方工作,成了骨干力量。这是中国义务兵役制度的优越性。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通过一批批参军入伍,一批批复员退伍。既给部队输送了新鲜血液,又为地方轮训了更多优秀人才。
退伍不退军人本色,和平年代努力地从事本职工作,一旦发生战事必会召之即来,来之必胜。既增添了国家建设的骨干,又为国家积蓄了广泛的兵源。
部队绝非镀金,有了当兵的经历,就会有部队沥炼的结果。是真金在那里都会发光。在部队,不可能人人都提干。不少优秀人才,因机遇和部队的需要所致,未到达到自已的理想。回到地方这片广阔天地里却大有作为。
复退军人中产生的农村基层干部、致富能手、各项专业户、私企老总、企事业单位骨干、领导、公务员、教师、律师、政法人员、作家、诗人、音乐家等比比皆是。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和自已努力的结果。不管怎样的结果,我们都要积极地看待人生。社会是由各种阶层,各种分工,形形色色的人生组成的一个整体。齿轮和锣丝钉会组成一部完整的机器,让机器正常运转。社会离不开各种分工的组合,生在社会中如能遵纪守法,勤奋工作谁都重要。
我们要安于本分,不浮躁,不攀比,不计较,不气馁,知足常乐是最好的心态良方。待人接物,不能有高低贵贱之分,做人不卑不亢要有自信自尊。
生在不断强盛的祖国之中,不愁吃穿是我们的福气,在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图片来至网络。
作者简介:
刘兴祥、 1953年4月生,1972年入伍,西藏昌都邦达工程兵建筑第305团服役,1978年退伍后,重庆市开州区森林公安局就职至退休。曾任一级警督、三级警长。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开州区诗书画院院士、重庆嘉陵诗词学会、开州区作家协会、开州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以古典格律诗词为主。兼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现代韵律诗歌集等,共有个人专集11部,近100万字。代表歌曲作词有《战友情深》《无缘》《老同学之歌》《怀念邦达》等。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