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的诗, 也是属于“植物界的大熊猫”崖柏的诗。
2023年11月,一批崖柏幼苗从开州出发,跋涉2000多公里,在黄海与渤海交汇处的美丽海岛——山东长岛“安家”。沐浴海风,枕海而居。历经18个月的海岛生活,这些崖柏幼苗不仅经受住了海岛特有的强风、高盐分考验,更在贫瘠山地间展现出了蓬勃生机。
崖柏,生长在重庆大巴山深处,是地球历经亿万年变迁的活化石,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物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从1999年重新发现时的不足万株,到2002年科研人员开始对野生崖柏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再到如今人工繁育崖柏近300万株、野外回归72万株,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用20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如今,崖柏已经移栽到云南、宁夏、陕西、甘肃、山东、广东等全国13个省市,建立适应性栽培试验基地36个,悄然书写着从“灭绝”到“重生”的奇迹。
从“数字建档”到“基因解码”, 让崖柏“活”下去
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崖柏监测室里,一张三维立体地图格外醒目:每株崖柏的经纬度坐标、树高冠幅、结实状况,甚至枝叶倾斜角度,都被无人机RTK技术和GIS系统精准记录。“这不仅是‘植物身份证’,更是破解崖柏生存难题的密码。”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说。
崖柏保护始于对“家底”的彻底摸排。杨泉带领科研团队踏遍雪宝山的每一个角落,为7000余株野生崖柏逐株挂牌建档,持续跟踪其生长状态。他们发现,崖柏的濒危不仅因栖息地狭窄,更因其独特的生殖特性——雌雄异株、授粉困难,自然繁殖率不足1%。
为此,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联合中国林科院展开攻关,通过人工授粉试验,将结实率提升至30%。利用扦插技术筛选出最佳生长调节剂配方,使育苗成活率突破90%。
“保护不是简单‘圈起来’,而是用科技解开崖柏的生命密码。”杨泉率领科研团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对峙野猪、驱赶黄蜂、遭遇毒蛇、大雪封路,他们都不曾退缩。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崖柏科学价值的挖掘。崖柏的基因组中隐藏着对抗极端气候的“抗逆基因”,是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理想树种;同时,崖柏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这些发现发表于40余篇国际论文中,让崖柏从“活化石”变身“科研富矿”。
从“濒危物种”到“生态产业”, 让崖柏“活”出价值
智能化大棚雾气弥漫,扦插苗在自动喷雾系统的“润泽”下青翠欲滴……在四月的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繁育基地,一株株崖柏苗茁壮生长。
这里每年可产出200万株崖柏幼苗,不仅是“物种银行”,更成了周边村民的“致富密码”。“在基地打工,一年能挣3万多元,还能学育苗技术!”温泉镇乐园村脱贫户刘定成笑着说。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是崖柏重生的关键。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科研+产业”模式:一方面,72万株崖柏回归野外,使野生种群数量增长近百倍;另一方面,从枝叶中提取的精油被制成洗发水、面膜,120个崖柏香料衍生品注册商标让“崖柏”品牌走向市场。
依靠崖柏繁育基地,满月镇甘泉村年集体收入超10万元,还带动了100余名群众稳定增收。“以前砍树卖钱,现在种树赚钱,生态饭越吃越香。”当地村民李云平笑着说。
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崖柏精油已被证实具有抗菌消炎功效,药用研发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要让保护者受益,让绿水青山真正变现。”杨泉从崖柏的特质中,看到了无限商机。
从“大巴山孤岛”到“全国试验田”, 让崖柏“活”出新天地
2024年初夏,一批崖柏幼苗跨越数千公里,扎根西藏昌都干热河谷。这里紫外线强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却见证了崖柏85%的成活率。“它的根系能扎进岩石缝隙,是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杨泉对崖柏的超强适应性赞不绝口。
这场“绿色远征”始于科研人员的远见卓识。崖柏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性,使其成为国土绿化的“潜力股”。近年来,从云南石漠化山区到内蒙古沙地,从黄土高原到山东盐碱地,崖柏已在全国13个省市的实验基地中茁壮生长。在宁夏,它成功抵御零下30℃的严寒;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它的根系牢牢锁住水土。
崖柏的重生,是一部自然与人类共写的史诗。从科技护航到产业反哺,从深山回归到全国拓绿,它诠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要义——不是将物种封存于温室,而是激活其生命力和价值,让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同频共振。
“每一株崖柏的新生,都是对人类的回馈。”谈及未来,杨泉有信心将崖柏纳入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计划,并作为黄河中上游、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优选树种推广,不断擦亮崖柏的生态名片,使之成为美丽中国的“绿色卫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