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小鸟说:早,早,早…”,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总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背着小书包欢快的走进位于碧云寺内的教室里,坐在石凳自编的草垫上,或背着小手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或伏身石桌上做功课。欢乐且短暂的童年时光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记忆犹新。
碧云寺位于开州区竹溪镇白云村(因本组还有一座名为白云寺的寺庙而得名白云村)四组,具体不知建造于哪个朝代,据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曾被大火付之一炬,后在罗家姐妹的带领下得以重建,距今约九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遗憾的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改建成现代砖瓦风格的村小学校,后因学生偏少而废置多年,现已改成村五保户养老院。
如今,碧云寺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三十余年了,昔日的喧嚣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山门前那棵孤零零的黄葛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无声的诉说曾经的过往。
寺前一口方正的放生池,池水好像永远就那么高,即不溢出也不下降。池中植有睡莲,夏季会盛开白色或粉色莲花,十分好看。山门是用整条长石条做成门框,山门右侧摆放着一尊石狮,日夜守护着寺庙。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房间,用做老师的办公室和住所。
经过办公室后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在廊檐下分成左中右三路。中间是由一个石板搭成的小桥,小桥下面是排水沟,寺内雨水汇集后经此外排到寺庙外。跨过小桥和一块由石板铺成约三四平方的平地,又走几步石阶,就到了天井,那时天井主要是学生用来做操和嬉戏的场所,晴天下课时孩子们嬉闹追跑声响彻云霄。再往里走,又上几步石阶就到了礼堂里。礼堂由六根直径约一米的圆木柱支撑着。那时在孩童的眼里感觉礼堂真高啊,木柱真大啊。礼堂后壁正中留有一道门,应该是通往上殿的必经之路吧,平时都是关着的。礼堂平时作为学生课间休息和游戏场所,尤其是下雨天,所有的学生都聚集在礼堂里玩耍,那时学生真的多,挤满了偌大的一个礼堂,热闹非凡。
左右两边的建筑结构一模一样的。从老师办公室往左走到了廊檐转角处就是一道门,高年级的学生就是在这个教室上课的。转弯后经过一小段平路,上了几步石阶,此时廊檐稍微比天井约高一点。就到了中间的教室,这个教室有点特殊,进入教室需要走下几步石梯,这是中年级学生的教室。再一直顺着廊檐往前走,再上几步石阶,此时廊檐已经和礼堂一样高了。也就到了低年级的教室了。再朝前走,就到了礼堂。礼堂左右两边也各有一间和礼堂一样高的教室。左边就是一年级的教室了。小小的我就坐在第一排学习啦!教室里有三个大窗户,可以看到窗外的竹子翠绿翠绿的,鸟叫声很悦耳,很好听。
记得是有约两米高的围墙把寺庙围在中间的。后来围墙倒了,我们就从围墙的豁口处跑出去玩。有时也爬十多步石阶去上殿玩耍。礼堂后面就是上殿,左中右三个石梯均可到上殿。上殿不好玩,就左右两间房屋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中间一块空旷的平整石板坝子。弱小的身躯站在上殿坝子边缘,只感觉离礼堂很高很远。
听父辈说,寺庙里曾经有很多很多菩萨塑像,个个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只可惜,现在已不知所踪,令人扼腕。
…… 黄昏,山风吹来,只闻黄葛树忧伤的“沙沙”声,似倾诉似抽泣,又似远古诵经声,隐隐约约,令人黯然神伤。
此为离碧云寺不远的白云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