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海绵城市建设有什么新趋势?新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如何“避坑”?
6月30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研发基地召开了2023年度海绵城市建设培训会,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用足“绣花”功夫 慢工出细活
“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莫天柱在授课时说到,随着海绵城市的推进,人们对海绵城市出现了“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实施不系统”等问题。“比如,很多人认为海绵是吸收所有的雨水,实际上它只能控制有限的径流,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雨水问题。”
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莫天柱说,“道路纵坡大,瞬时雨水径流量大、峰值靠前,同时,地表土壤薄,雨水不易存蓄,雨水冲刷作用明显,雨水中携带污染物较多,因此,在重庆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尤为重要。”
莫天柱说,海绵城市理念,首先是转变原有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优先利用绿色设施如植草沟、透水砖、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与此同时,海绵城市并不是很高深的东西,也不是费钱的工程,但是建设海绵需要下“绣花”功夫,精心设计、施工、管理,比如合理划分汇水分区、合理组织雨水径流等,做好细节控制。
近年来,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逐年增长,截至2022年底,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26.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比例34.2%,预计2023年将会达到39.7%。
比如,重庆首个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示范基地就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花园按照不同构造、不同植物搭配,打造出6个典型雨水花园,可收集、净化广场约2000平方米不透水地面的雨水径流,部分净化的雨水储存到蓄水池,晴天便能用于雨水花园基地浇灌,在有效降低初期雨水汇集强度和面源污染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赏心悦目、清新怡人的景致。
合理设计 让海绵缓解城市内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灾害。一方面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不合理,破坏天然海绵设施,挤占行洪通道和滞蓄空间,雨水系统设计也不能满足内涝防治需求。
“海绵城市就是通过雨水径流的控制管理,使城市在应对洪涝灾害和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方面更具弹性。”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盛国荣说,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现代治涝理念要将源头减排、城市排水、内涝防治和城市防洪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虑,强调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控制,不盲目扩大排水管渠规模,充分利用源头减排设施和大排水系统。
实际上,沟渠生态系统设计得当也会有助于排涝。
“沟渠尽量不采用‘三面光’形式,这种设计只有行洪功能,影响水生态,景观效果差。”盛国荣说,同时,水下生态系统要考虑冲刷和泥沙沉降覆盖问题,可用一些沉水植物、水生动物、生物菌剂,让泥沙不堆积。此外,河岸边的消落带不设透水铺装和滞留设施,减少泥沙堵塞,提高植物存活率,让海绵的功能不受影响。
盛国荣说,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绿地等源头减排设施,以及雨水管道、沟渠、调蓄池、泵站等雨水管渠,加上行泄通道、调蓄设施、排涝泵站等排涝除险设施,它们的合理设计利用,能够大幅缓解城市内涝。
来源:上游新闻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