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州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8.24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36元。一幅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和谐画卷,正在三江三里徐徐展开。
20世纪80年代,在推行包产到户后,竹溪镇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坪坝地带,村民尝试着零星蓄留再生稻,竹溪镇竹溪村村民韦先恩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人。
韦先恩说:“那个时候面积比较小,群众还不习惯种再生稻,没有看到再生稻的产值高,米质又这么好,价值这么高。最初的大面积亩产只有100、200公斤,之后我们一年一年的探索经验,再生稻就做好了,可以达到500多公斤的亩产。2013年,农业局再次来测我的田的时候,获得了全市同纬度的最高产量。”
从1992年开始,竹溪镇将再生稻作为一季粮食规模化种植。历经32载春秋更迭,农业部门、农技人员几经轮换,竹溪镇对再生稻的坚持与热情是不减而增,至今,该镇的再生稻种植面积仍稳固在3000亩以上的规模。
一项产业能持续繁荣并获得长期发展,其背后离不开经济效益的积极引导和驱动。过去,再生稻由农户加工后销售,每公斤稻米售价不到6元。现在,开州区积极融合农业与旅游深度对接,对再生稻的包装进行全面升级,推出符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小巧便携包装,使得再生稻在市场上大放异彩,身价倍增,每公斤售价提高至20元。
努力让“中国人饭碗”里盛更多“开州粮”。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州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全区粮食播面172.59万亩、产量达58.24万吨。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开州区出栏生猪117万头、同比增4.4%,蔬菜产量70.2万吨、同比增9.7%,水产品产量3.48万吨、同比增4.95%,畜禽蛋奶等重要农产品质优量足价稳;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核实处置整改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1298亩,耕地质量综合等级达到5.03;5大生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超22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1.27亿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3382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49.2%;新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品牌50个,成功叫响“中国春橙之都”“中国香肠之乡”“中国木香之乡”“中国再生稻之乡”“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等5块“金字招牌”;“三变”改革试点扩面到60%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94%,452个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近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6元。
沃野千里,磅礴伟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开州区粮食生产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肉类生产从不能自给自足到自给有余,人民群众实现从饥饿到吃饱再到吃好的深刻转变……一个又一个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帅乡儿女砥砺前行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