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国家医保局专门组织发布会,向公众介绍药品耗材追溯码的进展。
根据医保局公布的信息,全国已归集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31.27亿条,涉及29.68万家定点医疗机构,49.72万家定点零售药店。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建设全国统一的上传追溯码信息接口,力求实现一次上传、全国通用。
医保部门的这个追溯码看似平常,却能将医保药品和耗材的流向死死卡住。药品、耗材的追溯码会以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形式印制在包装上,相当于药品“电子身份证”。今后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扫码了解所买药品的来源。
这就完全切断了骗保“回流药”的生存土壤,也会让集采药窜货的现象彻底消失,是国家医保局控制医保资金流向、监督药品销售、打击骗保犯罪的有效手段。今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就已经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已开展试点的追溯码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在半年之内,药品、耗材追溯码能迅速获得广泛零售药店的认可,是源于追溯码免费开放,以及简单的工作流程。”这意味着,目前医保追溯码并不会给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零售药店、医院等带来任何额外的负担。
国家药监局的电子监管码发展至今,目前仅局限于药品质量,无法覆盖医药全产业链的监管,总是能让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在经营过程中有漏洞可钻,而医保局的药品追溯码则正好堵上这一漏洞。
追溯码背后有强大的的数据库支撑,实际涵盖了“医保码”、“商品码”、“追溯码”的功能,实现从药企到终端流通的全流程监管。不仅能帮助药品监管部门监控药品耗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情况,也能帮助医保部门监督回流销售、串换销售、重复销售等欺诈骗保行为。
同为药品监管,医保局与药监局所处的位置不同,监管的角度也不同:一个是从基金监管角度,一个是从质量安全的角度,双管齐下最终监控整条医药产业链。不管怎么说,多一个“码”,意味着药品追溯体系监管力度的增强。尤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共享机制能实现跨部门联合监管,增强监管协同性和整体性。
来源:健识局整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