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
腊月到了,为此说说腊月的“腊”。
腊月,指农历的十二月。因古代先民要在十二月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所以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称作腊月。“天授元年,以十二月为腊月。”(《唐书.武后本纪》)
历代对腊月的称谓均有不同:夏代称清祀;殷代曰嘉平;周代叫大蜡,亦叫腊;秦代更名为嘉平。除此之外,腊月还有以下诸多别称:除月(也叫涂月、荼月)、暮冬、杪冬、暮节、暮岁、穷稔、穷纪等。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汉.应劭《风俗演义》);“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汉.蔡邕《独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以上古语说明,古人在农历十二月,祖先、百神一起祭拜,并享大宴,以庆丰年,并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腊祭在先秦时代已经盛行。
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称: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祭日。唐初以寅日蜡百神,卯日祭社宫,辰日祭宗庙。唐开元之后规定,百神与祖先都于辰日祭祀。宋朝又用戌日。直至南北朝时代,腊祭便确定在十二月初八,至此,便成为了固定的“腊日”。
我们以前只知道腊月的节日就是“腊八节”,也只知道“腊八节”要吃“腊八粥”的传统习俗。根本不知道“腊月”以及“腊”还深藏着这么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信息、人类灵魂智慧的结晶。
比如“八腊”节,“八腊以记四方。”(《礼记.郊特性》);“八腊”分别是:一先蔷,祭神农;二司蔷,祭后稷;三农,祭古时候的田官之神;四邮表畷,祭最先在田间盖棚舍、开辟道路、划出疆界的人;五祭猫虎,因为它们吃野鼠、野兽,保护了庄稼;六坊,祭堤防;七水庸,祭水沟;八祭昆虫,以免虫害。这些传统文化习规,充分反映了我国农耕文明时代的大自然观念,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与敬畏的心理情感。
还比如“腊鼓”节,也是中国传统岁时习俗,即在腊日或其前一日击鼓驱疫。“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击鼓,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荆楚岁时记》)
还有“腊雪”。“腊雪”指腊月之雪。因其主吉兆,故又称“瑞雪”。“腊雪”对防止病虫害和增加土壤水分有直接的作用。“一腊见三白,田公笑虾虾。”(唐.张鷟《朝野佥载》)民间谚语曰:“一寸雪,入泥一尺;一尺雪,入泥一丈。”“腊月雪谓之腊雪,亦曰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谚云:‘腊天一寸雪,蝗虫入地深一尺。’又以腊中得雪三尺,宜麦。谚云:‘若要麦,见三白。’又云:‘腊雪是个被,春雪是个鬼。’”《清嘉录》
还有“腌腊雪”。指把腊月的雪装在坛中,藏入地下,以待来年夏天做冷饮等。“腊月下雪之时,将雪贮入坛中,藏于阴处。至来年夏月,用以治馔,蚊蝇不至。”(《中华全国风俗志》)。
当然腊月影响深远的、最大的节日就是“腊八节”了。“腊八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腊月初八,故称。是一种岁末驱除邪祟的民间活动。起初这种风俗只见于岁末,并无固定日期。南北朝时,腊日便被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后世腊八节当由此而来。
腊八节要食“腊八粥”。这是中国的传统节令食品。腊八节食“腊八粥”源自于唐代。我国清代的“腊八粥”以“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成,另加“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榛子仁、松子仁,再加白糖、红糖及葡萄干等物。”吃过“腊八粥”,标示着旧年将尽,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年关就要到来,所以民间风俗称“腊八粥”为“送信儿的腊八粥”。现中国大地上仍流行着食“腊八粥”的传统习俗。
作为年末腊月,是新旧年份的交接之月,加之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很多,风俗各异,文化多元,所以带来了各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节日氛围。据《中国岁时节令辞典》记载,腊月内的传统节日多达247个,如按某年腊月有30天计算,平均每天就有8.2个节日。247个节日中,直接冠之以“腊”字名的16个:腊月、八腊、腊祭、腊鼓、腊雪、腌腊雪、碾腊米、蒸腊米、榨腊油、收腊脂油、腊日、腊八节、躲腊八、腊八粥、腊八人、挂腊八穗。将近两天多就有一个带“腊”字的节日。所以,腊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岁月。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