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了首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全国近10万名农业农村技能人才参加。经过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等环节,我区农机操作手陈令以扎实的基本功,喜获二等奖,并获得“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
陈令驾驶插秧机在田间作业(资料图片)
改变落后,他爱上了现代农机
10月31日,记者在区农机推广站学员训练场,见到了满脸通红、满头大汗的陈令,他正在仔细检查农机教练车。
“明天又有40多名学员要来参加集中培训,我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陈令有些腼腆地说。
陈令家住丰乐街道,今年33岁,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谈到为何爱上农机,他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18岁那年,陈令刚好高中毕业,村里来了一群农机推广员,他们在田间演示微型耕种机。陈令看着这些“洋机器”心生好奇,于是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
随着“突突突”的轰鸣声,操作员手扶把手在田间忙碌起来,不一会儿,眼前一块坚硬的土地,瞬间变得松软起来。
“这些农机太高级了,又快又好还省力!”旁边的村民一片欢呼,陈令也看得目瞪口呆。
“当时我就想,这个机器耕田肯定比牛强。”陈令说,他永远忘不了过去每逢开春农忙时,村民们到处找牛耕田的情景,为了抢春播时间,父母经常忙得“两头黑”。
“我要去学开耕田机,以后方便大家。”陈令的想法,父亲不仅全力支持他,还拿出家里的积蓄,购买了一台耕田机。
从此,陈令和农机结下不解之缘。
陈令维护农机
勤学苦练,他在田野放飞青春
陈令聪明好学,加之从小喜欢机械,所以学习各种农机操作得心应手。无论哪种机型,只要他试过几遍就能操作。
“陈令很有悟性,天生是个玩农机的料。”区农机推广站技术员陈静是陈令的师傅,说起这个爱徒,他赞不绝口。
2006年,手扶式微型耕田机由于功率太小,只适合农户家庭使用,对于大面积耕田,越来越满足不了,陈令又开上了拖拉机耕田,这个“大铁牛”闪耀在田里,省力省工,事半功倍,立即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一时间,陈令驾驶着“大铁牛”徜徉在田间的景象,成了田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也成了深受村民喜欢的“陈师傅”。
“多亏陈师傅帮忙,让我们增收又增产,一亩田起码要多收300斤谷子。”天和镇天和村村民吴高富说,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在外务工,老人根本使不上劲,全靠机器来帮忙,解决了播种、耕田、收割的大问题。
“说句心里话,当了10多年的农机手,我蛮有成就感的。每当给留守老人干完活,他们眼神里抑制不住的感激,让我觉得选择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业。”陈令说。
陈令指导学员操作农机
传授经验,他带出上千名徒弟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时代渐行渐远。每逢三夏、三秋时节,一片片起伏的麦浪稻海中,已经鲜见挥汗如雨、低头耕耘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机械。
2009年,重庆市开州区广德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陈令成了负责人,有12名会员。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术,驾驶着现代农机服务农村。
“陈令不光是农机操作高手,还是维修专家,十分难能可贵。”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张余说,陈令爱钻研、肯学习,农机上的疑难,只要他到场,准能迎刃而解。
因此,陈令还被聘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教练。他耐心认真,倾其所能,10多年来带出的徒弟上千人。
“其实,我还有一个小担忧,就是如今年轻人学习农机的热情不高。”陈令说,虽然农机手群体越来越庞大,但农村农机手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爱这一行的不多,所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机手年轻队伍迫在眉睫。
陈令说:“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愿意一直当好带头人。”
来源:开州新闻社/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