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坪坪 于 2018-1-2 14:52 编辑
冬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在冉丽的身上,她就坐在门店前的椅子上,正专注地织补着客人的衣服。门口的招牌上“织补大王”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冉丽确实也担得起这个称号。她替人织补衣衫已经20余年了,如今甚至有外地顾客把衣服寄快递给她织补。
1993年,28岁的冉丽第一次在武汉接触了“织补”这个行业。“因为大城市穿好衣服的人多,衣服很贵,破了一点小口子就扔了的话很可惜,所以织补就有了用武之地。”冉丽说自己也是看到这行很热,再加之自己也喜欢做针线活,所以就在武汉寻了一个老师傅学习“织补”,这一干就已经是24年了。
学习到“织补”这门手艺之后,冉丽也结实了很多同在武汉从事“织补”行业的朋友。“90年代的时候,我们5个朋友一起在武汉开了一间门市。”冉丽一边回忆着一边说:“织补需要在光线好的地方进行,所以就算是有了门市,她们很多时候也搭着小板凳、将一包针线放在面前,坐在武汉的街头替人缝补衣服。”
1996年,因为孩子冉丽回到家乡开州。冉丽不想放弃自己的手艺,于是找朋友做了一块木板,自己在板子上面写上了“织补大王”四个大字,就这样在老城大会堂附近支起了自己的“织补”摊。在老城摆了四年的摊后,冉丽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门市。从老城搬到新城之后,冉丽的门市一直开在大时代龙腾苑楼下,再也没有换过。
冉丽的手边有一个蓝色的大塑料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各式各样的边角废料,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无用的垃圾,可是对她来说,这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我给顾客补衣服,很多线都是在这个箱子里面配出来的,因为顾客的衣服颜色不一,即便有时候专门去买线都难得配到一模一样的。”所以冉丽从做织补开始就积攒了各式各样的“用料”。
因为冉丽的手艺好,很多顾客信得过她,因此她的回头客很多,甚至慕名而来的顾客也很多。特别是一到过节的时候,甚至有许多人从外地带很多衣服回来要她补。冉丽说:“现在网络很发达,有了联系方式之后,顾客发个衣服窟窿的照片过来我看,我就给他估个价,愿意补就寄过来,补了再给他寄回去。”甚至有远至湖南、利川这些地方的顾客,从网上看到“织补大王”的联系方式后,就将衣服快递过来要她补。
手工织补衣服是个细活,很耗时,要一直坐在那里织补。所以冉丽时常一坐就是小半天,有时候为了赶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在冉丽的店里,总能看到来来往往的顾客进进出出,还有顾客就一直在站在旁边等着冉丽缝补。“做这个就是想快都快不起来,经常有顾客嫌我补得慢,常常来催我,这么多年,我已经被磨得很有耐心了”冉丽说。
现在,“织补大王”的店在大时代安康街的一个转角上,主要是用传统的手工织补,加上一些新技术的绣花、绣字母等等。这个季节正是店里的旺季,儿子、儿媳、老公加上她,四个人都挤在这个20来平方米的门店上忙碌着。
冉丽主要负责手工织补羊毛衫、呢大衣等;儿媳负责用新技术缝制羽绒服;老公负责干洗;儿子负责卷边、熨烫衣物等。“本来儿子儿媳成家后,并不愿意跟着我来做织补,但是在旺季的时候,看到我实在是忙不过来,他们也主动回来帮我的忙。”冉丽说,冬季是织补、干洗的旺季,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收入也比淡季要高出许多。
店里不忙的时候,冉丽就去周围逛逛,休息一下。但是有时候刚出门又被顾客打电话叫回去。自己开门市做“织补”,除了春节会关几天以外,冉丽极少关门。“因为顾客随时都有可能来上门找我拿衣服,我走了的话就可能会让顾客跑空路。”冉丽说,她还遇到过大年初一就抱着衣服,上她家里找她织补衣服的顾客。
冉丽坐在闹市中缝补着顾客送来的衣物。也有不少路过的人会停下来看着她织补衣物。有需求的路人,也会拿出自己的衣物问自己的衣服是否还有织补的价值。遇到一些很旧、本身也不贵的衣物,冉丽毫不含糊告诉顾客,这个衣服再花钱来织补根本不划算,她也不想浪费自己不可多得的时间。
做这行20多年,冉丽带过不少徒弟。有城口、巫溪的,还有重庆主城过来学的;也带过自己的好几个侄女,还有很多想来学习被拒绝的人。“现在这些徒弟,包括以前跟着我学的几个侄女儿,都没有从事这行了,因为做这行需要很有耐心才可以,一般的人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