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的桥与那些当地的特产 ——带你走进开州区临江镇(下) 《发现开州》第八期,讲述了老临江九井十八庙的传说,介绍了临江老街的的沧桑与辉煌,展示了临江书院的历史变迁。当初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曾立誓,要带大家走进“新”临江,感受下这些年临江日新月异的发展。 要谈“新”临江,还得从这座历经风雨的桥,以及那些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产谈起。
一、临江那座历经风雨的桥 临江镇,位于开县中南部,是位于南河与映阳河交汇处的一个镇,其地势宽阔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因该镇三面临河,故取“临江”为名。有江有河有水的地方,故而有桥。 临江有很多座桥,而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这座建于临江大桥与临江二桥之间的临江风雨廊桥。 临江风雨廊桥是一座人行廊桥,长约128米,宽约8米,是一座三跨的仿古廊桥。其大约建成于2014年年底,廊檐下设置有仿古造型的灯盏,并对各个拱圈进行彩灯装饰,桥栏采用具有临江特色的香绸扇为花纹进行雕刻,古典的装饰,使得这座桥尽显朦胧诗意。
二、开州冰薄(临江周氏) 开州冰薄月饼传承至今,是无数开州儿女都很熟知的标志性美食。除了过中秋要吃,游子在外思念故乡时,也会念一念,这圆圆的、象征着故乡的饼子。
冰薄月饼,其发源于重庆开州临江镇,始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目前,创办临江周氏冰薄的周礼芳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县冰薄月饼”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冰薄月饼的制作工序也是十分复杂的,正所谓好的东西总是要经过千锤万炼的。 传说明末时期,八大王张献忠带领义军路经临江镇,正值中秋时节,临江中正街上糕点铺的掌柜,为了慰劳义军,专门改良出一批皮薄馅多、运送方便的“冰薄月饼”。义军尝食后,不舍其味,临行时又付重金让其赶制了满满一大车带走,当地老百姓觉得甚是惊奇,要求掌柜如法炮制,结果,食者无不交口称赞。就这样,“冰薄月饼”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成为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三、临江香绸扇 开县临江镇生产的香绸扇,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开县“三绝”(龙珠茶、水竹凉席、香绸扇)之一。 据史料所载,折扇早在北宋时就由高丽(今朝鲜)传入我国,为清道光十年临江镇人童茂恩在外从军所学归来开始生产。 香绸扇,是利用当地盛产的白竹为骨架,以薄而透明的白绸为扇面,经过砍、创、贯、碾、糊、绘、光、折、用药物,香料熏煮等72道工序精制而成。 折扇扇面无一印刷品,全是手工绘制的中国水墨画,而且均以小写意做的花鸟虫鱼和自然风光,而其中又以三峡风光、巴蜀风情为主要绘画对象。临江香绸扇开合自如,有“风来香满,轻摇可拂尽尘暑”,小踱方步,确能养谦谦君子之气。
四、临江“谭秋桃” 在临江镇还有一个特产,那就是“ 谭秋桃”。是当地的一种晚熟桃,由临江镇青阳村农民谭怀生经过多年,引进试种北方最新晚熟优良品种金秋红蜜桃,选育出的能适应我县种植的晚熟优质蜜桃新品种,在重庆乃至西南片区成功种植尚属首例。 “谭秋桃”是蜜桃中的稀有珍品,果实生长全程长达200天之久,其中套袋生长时间超过150天,果实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农药及空气污染,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县科委、县果品站、县植保站的多位高级专家的科学指导方案操作。 该桃外观鲜红、个头大、红心、果肉厚、核特小、可食度达95%左右,清香脆甜、汁浓味美、无任何杂味,且富含**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可达25%,家庭常用保鲜期可达20天左右,此桃特甜,尤其受到绝大多数的儿童喜欢。
五、临江烤鱼 在开州要谈烤鱼,定会想起“临江烤鱼”。 可能是因为临江镇水资源丰富,盛产鱼类。 盛产鱼类,总要有点不一样的吃法, 于是烤鱼就成了当地人对于鱼类烹制的独特智慧。
六、临江混蒸 在开州,“粉蒸肉”这道菜是很多“煮妇”都会做的菜。它可以做成是粉蒸五花肉,也可以做成粉蒸羊肉,还能做成粉蒸肥肠。 而在开州当地最有名的还要属“临江混蒸”。 “临江混蒸”可以用猪肉、牛肉、羊肉、肥肠、排骨等肉食作为主材,用土豆、红薯作为辅料,蒸熟之后再加些葱花、香菜作为点缀。 制作过程先是选材,一般是一年内生的山羊肉和五花肉以及牛里脊为宜。选好材之后要用佐料对肉食进行腌制,腌制好之后就是加入米粉子,进行搅拌码粉。最后再放在灶上通过高温将其蒸熟。这样,一笼香气四溢的“临江混蒸”就做好了! 开州区临江镇,真的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乡镇,我们用了上下篇、数千字来描述那里的沧桑与辉煌。在这些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九井十八庙与秀水姑娘的传说,看到了临江老街的青石板路,还看到了临江的桥与临江丰富的特产等等! 听过介绍,你完全可以亲自去临江镇感受一番当地的文化以及吃一吃当地的美食!
图文/任耀华 张瑾歆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