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内涵演化

[复制链接]
高辉 发表于 2019-3-3 1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现代生活中,经常听到“男子汉,大丈夫,说话岂有戏言?”、“堂堂大丈夫,焉有躲避之为?”、“大丈夫,敢说敢当!”、“大丈夫,怎能与他一般见识”等等语言。

那么,“大丈夫”的涵义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男子汉都可称为“大丈夫”?

很明显,“大丈夫”是指有远大志气、理想抱负、有敢说敢为、有责任担当、有敢为天下先、有善于创新、披荆斩棘、锐意开拓的男子汉。

其实,中国古代对“大丈夫”的要求很高,按照古代的标准,真正称得上“大丈夫”的男子并不多见。

“大丈夫”一词源于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符合孟子的要求者,方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白。
link.jpg
(图片来源网络)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公孙衍、张仪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公孙衍、张仪两人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之本领,有一言九鼎之气势,因此景春由衷地赞扬,并称之为“大丈夫”。
link.jpg
(图片来源网络)

“亚圣”孟子毫无客气地驳斥了景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其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唯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显而易见,孟子之“大丈夫”内涵远宽于景春之“大丈夫”之义。

孟子虽然鄙视公孙衍、张仪,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四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人民看重;而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其思想受到了各诸侯国的欢迎,发挥了并决定着天下安危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的历史的内涵演化。

如此对照,你、我、他能称为“大丈夫”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19-3-3 12:0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大义者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云朵妹妹 发表于 2019-3-3 23:0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涨知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佛 发表于 2019-3-4 10:1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谢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