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

[复制链接]
哇唧唧哇 发表于 2019-3-29 22: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01

前段时间,在某节目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12.jpg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13.jpg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14.jpg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15.jpg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

“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02

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

但有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16.jpg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17.jpg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18.jpg

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

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

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

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

但有研究发现,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语言暴力还能改变大脑结构 。

19.jpg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03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20.jpg

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21.jpg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

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

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04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1、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22.jpg

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

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当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来源:国馆  作者: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等忙完了人世间这些琐事,挑一个风水宝地,睡一个世纪~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见 发表于 2019-3-29 22:3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哎,每个家长都不是心理医生,心里怎么想的就这样说了。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二娘 发表于 2019-3-30 05:44: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再见 发表于 2019-3-29 22:30
哎,每个家长都不是心理医生,心里怎么想的就这样说了。

我也是反对有些说法,对大人的涵养要求太高,只要不是书香门第,没有几个父母做得到那高标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超级版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