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桥”是原开县东里片一个行政乡的名称,隶属于原温泉区,与云阳县的后叶乡接壤,1992年撤区并乡后归属白桥镇(原白桥乡)管辖。2006年全县再次撤乡并村时将原“上桥乡”驻地的“玉荷村”易名为“上桥村”,原上桥乡内的文龙村、活水村并入“上桥村”。其办公室设在原上桥乡政府内,是上桥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有两所学校:“开县白桥镇上桥中心小学”属于县教育委员会直管单位;“开县白桥镇玉荷初级中学”属于私立初级中学,系县教育委员会直管单位。
“上桥”一词最早见于《开县志》“民国30年11月(1941年11月),上桥乡成立了,有11个保,110个甲,51平方公里,乡址在“王家坪”,距县城45公里”一段文字之中。由此推之,“上桥”之名诞生于70年之前,属于古老地名之列了。那么“上桥”之名有何来历呢?为此笔者作了多方调研,最终还得从现“上桥村驻地”(当地地名“王家坪”)附近的两座石拱桥说起。
“上桥村”(2006年将原来的“玉荷村”更为此名)的地貌如一片荷叶(所以之前名“玉荷村”),其中有一条呈“南北走向”的河流直下高岩嘴大岩进月霞溪经牛蹄寺入清江。河流将这片荷叶“拦腰”分成东西两面,河的东面覆盖着近4个村,此条河流是当时村民到林关庙、长店坊、火石梁乃至开县城办事的必经之道。由于河坎深(平时水不多),不管何时都给村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当地村民集资修建了高岩嘴临近大岩边上的石板桥(现岩边石拱桥来水方向约50米处,桥墩基础遗迹尚存),因系搭桥,桥墩终因经不起洪水的猛烈冲撞而坍塌。于是由当地绅士捐钱、贫民百姓出力在岩边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现保存完好,且用作公路桥梁,只是拱桥进出水面的镇水之宝石“龙头”被打掉了),桥面和两岸平行连接,大大方便了两岸村民的出行,由此打通了去金竹坪、幺店子、林关庙、长店坊、火石梁的通道。当时村民从此处过桥后经泰和寨、牛滚荡到幺店子或是其他地方。
因为从岩边石拱桥到幺店子或是其他地方,路程呈“S”型,很不简捷,要走许多“冤枉”路,而且在泰和寨下面又经常遭遇泥石流的危险,对于过路行人极不安全,为了找到一条通往幺店子等地方的便捷途径,提高过路行人的安全系数,为此有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善行之人提议并承头捐资,在现在的上桥中心小学左下角(即原高岩嘴石拱桥沿河上方约500米河段)修建了比高岩嘴岩边上规模更大、往来行人更多的一座石拱桥。这座石拱桥的建筑地点,基本上是在该村的中心地段,它直接拉通了对岸的便捷通到,大大缩短了两岸村民相互出行的距离,方便了绝大数村民的交往,既提高了村民的办事效率,又使村民的出行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
为了让行人有效区别两座石拱桥的名称,人们便将原高岩嘴石拱桥命名为“高岩嘴桥”,“高岩嘴桥”上面的石拱桥命名为“上桥”;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外出经贸往来频率增加,“上桥”成为了沿河两岸无数村民相互交往与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上桥”其名在原所属的“月霞、炮台、柏大、茶坪、武城、乾隆、文龙、活水、玉荷”等村级行政组织的村民中都能耳熟能详,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只要有人问:从王家坪到幺店子怎么走?回答是“上桥”。久而久之,“上桥”其名便在社会上、人们心目中形成了简捷而又十分响亮的通用名词。1941年11月,县政府在划分乡级行政组织时,便将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定格形象的“上桥”命名为“上桥乡”。
“上桥乡”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1956年,县政府将白桥乡合并于上桥乡,隶属于“复兴区”;直至1962年2月6日,白桥乡才从上桥乡分出独立成乡,同属于温泉区管辖;1966年,更改为“上桥公社”;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为“上桥乡”;1992年9月,上桥乡并于白桥乡;2006年,县政府批准设立了“上桥村”,管辖原“文龙、活水、玉荷”三个村,“上桥”的名字仍然记载于史册之中。
现在“上桥”虽已由“乡”变成了“村”,但在人们心目中,“上桥”仍然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随着地方经济的腾飞,家乡建设将会更加日新月异,“上桥”不仅仅是载人过河的单一任务了,它将会以更大的承载力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交通运输作用,人们不会忘掉“上桥”,更不会忘掉“上桥”的历史。“上桥”的名字将会让人们叫得更响更亮!
后记:我是在上桥小学读初中毕业后走出“农门”的幸运儿之一,又回到上桥小学作为小学、中学教师、校长在此工作、学习、生活了整整25年。对上桥的人事景物,山山水水,极富情感,难以忘怀。作为一个上桥人,将“上桥”的来历搞清楚弄明白既是一个“上桥”人的历史责任,又是我本人研究的一个社会课题。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现已草拟成稿,为了事实的准确,恳请所有上桥人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还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