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州区敦好镇龙珠村上榜了《重庆茶园地图》,又勾起了我的家乡情结。脑海里有敦好镇是“龙珠茶之乡”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我在老家敦好镇龙珠村上小学的时候。
那时候也是这个季节,是一个草长莺飞的周末。正在家里写作业的我,听到住在对面的阿姨叫了我一声:“走,去看拍电视,好多人明星在茶园拍东西,那些妹子还化了妆的!”听到阿姨叫了我之后,我便走出大门往街角望去,看到不少街坊邻居都邀约着朋友要去茶园看热闹。
我没去,至于我爸妈去了没,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后来我看过那天在茶园拍的照片,大概就是一群身形高挑、有颜值、有气质的女子穿着那个年代还算时髦的花衣服站在茶园里采着茶。
从有所谓的“明星”来过村里的茶园之后,我一直在想这里的茶为什么这么出名。后来,父亲告诉我,这里的茶曾经是我国古代的上品贡茶,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这是我对龙珠茶的初印象。
太小的时候并不知道现在网上说的这样:地处中国茶树原产地的龙珠村,是三峡的腹心地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
确实,作为一个本地人,我不敢说龙珠村是不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只能说,在整个开州,甚至在整个重庆来说,龙珠村现存的原生态的茶园都是让人为之震撼的。
龙珠村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多山、多沙地。而这些历史悠久的茶树就种植在这些古老而又神圣的黄沙地之上。
可能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当地大多数村民自家都有茶树,能干的巧妇或者是婆婆们总会在春天的时候去自家地里的茶树上分批次采回茶叶,再通过炒制、揉制、晾干等一系列步骤自制备好这一年要喝的茶叶。所以,茶和传统的做茶方式对于当地人来说绝不陌生。
但是,现在的龙珠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从前长在地边的茶树,现在在丛林里与一旁的杂草争着高矮。村没有了从前的热闹,茶树也苦于没有人打理,日渐萧瑟。 好在,龙珠村村集体的茶园、**茶厂的茶园以及三角寨寨子上的茶园依旧在每个春天里焕发着它本就该有的生机与活力。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又去龙珠村村集体的茶园看了看。茶园处在山顶之上,站在茶山之巅,放眼望去,高高低低的山地里,一厢一厢的茶树十分有序的生长着。我们去时,还有不少当地村民正在采茶,上好的“芽头”一天只能采到1斤左右,工钱大概在40元左右。
“这个茶园有很久的历史了,还是‘农业学大寨’那个时候就有的,”现在承包该茶园的村民吴广高和谭轻友二人向笔者介绍着茶园的概况,他们还说他们此次承包茶园的年限为30年,自2000年开始,到2030年止。
他们几个人接手茶园后,开始修公路、建厂房、购茶叶加工设备、拉动力电、开垦荒废茶园,新栽部分良种茶,修建蓄水池等。现在整个茶园的种茶面积大概是在136亩左右,比起他们刚接手时的面积要大了些。
除了这个村集体的茶园以外,龙珠村现在还有一个2000多亩的大茶园。这个茶园的主人是今年63岁的老茶农张吉仲。据儿子张云锋回忆,父亲开始在家大规模种植茶叶的时候,自己才8岁。如今岁的他,早已接过父亲肩上的担子。
“小时候家境不好,父亲想着靠山吃山,便开始在地里种下茶树。刚开始只种了300亩左右,而且最开始是用大铁锅炒制茶叶,在1996年的时候才开始引进机械设备,只到2013年又才重购了大型机械设备。”张云峰回顾着自家茶园的发展史,深感眼前的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他说他会好好珍惜父亲传给他的这份家业。现在,正是茶园最忙碌的时候,茶园除了外请了工人以外,父亲母亲也还在帮衬着他。
此外,位于敦好镇龙珠村,小地名叫三角寨的一个地方,也现存着一个茶园。该茶园是2002年退耕还林的时候,当地农户种下的,共有150亩左右。有茶园肯定就有人做茶,早在2003年,陈爷爷、雷叔叔还有我的父亲,就紧邻着这片茶园开过茶叶加工厂。
那时候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每到春天,大人们就要赶在清明前做一批明前茶,忙的时候还必须连夜将茶农们白天卖来的新鲜茶叶炒制出来。而且当时他们采用的是传统制茶,曾在一旁围观的我,依稀记得茶坊里有两口大铁锅,负责杀青的孃孃,先是在干净的大铁锅里抹了些茶油,再将新鲜的茶叶倒在大铁锅里翻炒,杀青之后经过适度的揉捻和适时的烘干,“春芽”、“毛峰”等春茶就制成了。
如今,故乡的茶园依旧在,只是父亲不再做茶。或许我不是爱这故乡的茶,我怀念的是大人连夜做茶,我只能在一旁一边吃着他们给我烤的烤洋芋,一边哭闹着的童年!
文/张瑾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