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棵红豆树

[复制链接]
高辉 发表于 2019-9-11 09: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红豆生“白桥”,相思到如今》采写经历

我十多岁和大人一起到大山(就是现在的柏大林场)砍柴路过王家垭口时,远远看见对面山梁上的一颗孤零零的大树,十分好奇,这是我出世以来第一次看到过的大树。大人告诉我,那座山梁叫红篼梁,梁上那棵大树叫“红篼子树”。

从此以后,我们都叫它“红篼子树”,从此以后“红篼子树”的高大就储蓄于我脑海之中。

从那以后,许多疑问就浮现于我脑海中:这是那家的大树?不知有多少年了?为什么叫“红篼子树”?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毛泽东主席“以后山坡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下,当时上桥公社所有的山坡都被开辟成了茶园。全公社九个大队,七个大队以社队企业的名义成立了茶厂,尤以炮台、柏大、活龙、茶坪茶厂最具规模,种茶面积最广,茶品质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丰。

当时柏大茶厂的厂房距离红豆树不到800米,而红豆树就在山梁上,就是最适宜开辟茶园的地方,但是,红豆树之上边、左右两边的山坡都被开辟成了种茶之地,唯独红豆树山梁及红豆树之下的那一大片山坡均未开垦,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山坡状态,什么原因?现在的回答是:不知道。

如果说红豆树躲过了50年代大炼钢铁运动的焚烧之劫,那么它也顺利地躲过了60年代初期山坡开辟茶园的毁山之灾。

不知是上天的护佑,还是人为的保护,总之红豆树躲过了历次劫难,鲜活于现代,这是眼前的现状与事实,什么原因,现在的回答是:尚待研究。

红豆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永远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之树,神奇之树,神秘之树。它的鲜活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棵树,一棵国家二级植物保护的树,而是一个地名的象征,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代又一代人对红豆树的敬畏与膜拜。

或许就因为这课红豆树,使得家乡走红于天下,遐迩于全国,相思几百年,有情人终于络绎不绝,眷顾欣赏观瞻探讨于此,这是好事,所以我向外界报道这课红豆树拟定的标题就是《红豆生白桥,相思到如今》,目的十分明确。

“红蔸树”与“红豆树”,说来真是我的一大知识性错误。听人们这么一说,我就写成了“红蔸树”。

因为家乡山坡上有一种灌木就叫“红豆树”,这种“红豆树”漫山都是,蓬枝低矮,枝生荆棘,挂果丰满,果状如豆,鲜红透亮,肉质雪白,味甜酸涩,十月成熟,多为鸟雀、果子狸食物。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有这么高大的“红豆树”。2003年,我写《金峰岭下见闻录》发表时,仍然称呼这课树为“红蔸树”。(参见《开州文史》2011第三期P54、55《白桥金峰岭见闻》),真是让大家见笑了。

2016年10月国庆假期间,在一朋友处闲暇品茶,偶见一朋友端着一个白里透着粉红色的没有经过任何色彩加工的木质茶杯,深感好奇。细问原委,方知是红豆树木质茶杯。再问红豆树树干枝条有刺否?回答没有,树很高大,很稀有,很名贵,用来作茶杯,除了茶有味,红豆杯更有味;除了茶有营养,红豆杯更有营养。朋友拥有这个茶杯吹得很骄傲,我认为眼前这个茶杯很神奇。不,是红豆树很神奇,是红豆树的价值很大。

听朋友一吹,我眼前一亮,心里一震:莫非柏大山梁上的那棵树就是红豆树?

带着这个十分兴奋的疑问,当即回家,打开电脑,输上“红蔸树”,显示结果为“红豆树”,根本找不着“红蔸树”这个树名。接着我仔细的对红豆树的特性、产地、特别对红豆树干、枝条、红豆果、红豆页的形状进行观察和全方位的了解,有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感性认知。

但柏大山梁上“红豆树”那个地方我从未近距离接触过。是不是真正的“红豆树”?必须零距离探析,深入实地采访。很多次想一个人去,但朋友告诉我:那里非昔日之境,而今人迹罕至,山厚林密,野猪成群。若遇飞鸟,仅是惊奇;倘逢野猪,穷凶猛追,势单力薄,无法避极,性命悠关,生死难料,一个人最好不要去。
就这样,怕野猪,没有去,也不敢去。

但一直想着,一定要找时间去,必须找时间去。

2016年11月26日,我和家乡的朋友终于去了与红豆树相邻的原茶坪村五组(现为月霞村9组)。因前几天下雨,从县城启程时间迟,路上一路观光,说东道西,谈笑风生,车行缓慢,到达茶坪,已近中午,遂忙于午饭,餐后稍事休憩,不觉已是下午三点多。急忙驱车拜谒红豆树,由于山路没有硬化,路面稀泥,到处皆是,车轮空转,无法前行。步行去红豆树处,得爬一座陡峭的山坡,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加之同来的朋友还要回县城参加朋友的宴请,要去看红豆树,今天是没有时间了,权衡考虑,只得放弃。看树之事落空。

去现场考察红豆树的计划一直在计划着,一直在找时间。2017年5月4日中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花香鸟鸣,和几个朋友驱车踏上了向往着红豆树的征程。终于零距离观察了这课神奇的红豆树。经过现场测设,比对考察,确系落叶乔木的红豆树,高大伟岸,胸径达2米以上的红豆树,实属罕见。当天晚上回家后,我就以《红豆生白桥,相思到如今》为题写就了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要把采写红豆树的经历写出来,是想告诉家乡的所有人:我们的家乡很美,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追随,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豪。家乡的美要靠我们家乡人用信心去对待,用行为去发现,用语言去赞美,用真情去热爱,用知识去发掘,用科学去开发,用智慧去运用,用敬畏去崇拜,用生命去呵护,用法律去保护。

旅游,是到当地人住惯了的而外地人第一次去感受的行为。去追求异域的刺激,感受异域的风光,体验异域的风俗,享受异域的生活,观感异域的珍奇,知晓异域的文化,对比故乡与异域的异同,学习异域与时俱进,用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习异域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自信自豪自强自治行为。

每一个人,第一次,无论到哪里,无论是什么,都是新奇,新鲜的感觉与感受。我们到他们那里去如此,他们到我们这里来也一样。

越是山高路险,空气越新鲜,越有看点;越是稀奇古怪,越有人来,来看稀奇,来探究竟。

别的地方有的,我们家乡也许没有;我们有的,别的地方也许没有。没有的到有的地方去,这就是旅游,这就是观光。

我们的家乡很美。只是我们家乡人在“远香近臭”固步自封意识影响下,缺少发现和审视,欣赏家乡的时空太小太狭窄了。我们家乡拥有许多原始、自然、新奇的资源,这是我们家乡的优势。这些优势正在或者即将成为旅游资源,和交通发达地区相比,只是时间早迟问题。

我们山区,只能靠原始、自然、新奇的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事业一旦欣然,我们山区的交通就会变成坦途,我们山区的经济就会发达,我们山区就会闻名于世界,我们山区原始、自然、新奇的资源就会成为社会倡导的真正的绿色资源,绿色旅游。绿色资源,绿色旅游将会给我们山区人民赐予财富。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多的是精神的财富。到了那个时候,作为家乡人,你不高兴?你不自豪?

人人都说家乡好。我15岁就离开了家乡,但我的言行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家乡。为了向别人炫耀我们家乡美丽,我一直在用手中的笔观察家乡,发现家乡,书写家乡,展示家乡,炫耀家乡,欣赏家乡,赞美家乡,讴歌家乡。

观察家乡的风物,发现家乡的资源,书写家乡的人文,展示家乡的美景,炫耀家乡的物产,欣赏家乡的山水,赞美家乡的风俗,讴歌家乡的发展。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以散文形式对家乡的人文历史、山水风物进行了宣传,向世人展示了家乡的风采。除《红豆生“白桥”,相思到如今》外,我还写了《武城山》系列文章16篇,《金峰岭下见闻录》、《探秘“炮台村”之炮台》、《上桥地名溯源》、《泥石流留下的天然博物馆——乾隆洞》、《神奇的符示印迹》、《裂口坪的传说》、《古老的指路碑》、《名副其实的教师村》、《学堂榜休闲山庄简介》、《茶坪村校的记忆》、《我的教学第一站》、《上桥“7.4“7.14”洪灾印象》、《奇特的民宅》、《百年古刹观音庙》、《探秘万人洞》、《远逝的枪声》、《武城的大米》等。以及以歌颂家乡风貌为主题的150多首古风诗词作品。用文字的形式书写了我对家乡的真情真爱真行为。

由写红豆树又写到了其他,写到了我,归根结蒂写到了对家乡执着的厚爱。作为家乡人,你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L难得糊涂 发表于 2019-9-12 02:4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家是游子梦回的港湾!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岁月蹉跎 发表于 2019-11-25 07:4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相恨见晚,继续加油!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