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有位余䉪(lèi)匠,我有幸看过余䉪匠打造䉪子的全过程

[复制链接]
高辉 发表于 2020-4-7 14: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䉪 (lèi)匠
高辉

䉪子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中最古老、最原始、最重要的农具。又名篾磨或推车。一般一个家族、一个院落抑或是几户邻居间共有一个,条件好的农户自家也备有。

䉪子主要是脱稻谷壳的农具,其实就是原始的碾米机、脱壳机。

打造䉪子的工匠,就叫做“䉪匠”。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村就有一位䉪匠,姓余,人们都尊称为余䉪匠。儿童时代,我有幸看到了余䉪匠来我们院子里打造䉪子的全部过程。

䉪匠的工具用篾条皮篓挑着,铁甲铁器的、木质的、篾质的大大小小的真不少,如锯、尺、短刨、一字刨、作篮等19样。

图片1.png
䉪匠所用的工具(摘自网络图片)

䉪匠到家,首先要看看主人家准备的材料,如木头、竹子、黄泥巴等等。如不符合要求,马上吩咐备齐材料。

䉪子的好坏关键在于“䉪齿”。 “䉪齿”需用陈年干燥的上等青冈木。先将上等青冈木头斩劈为约两毫米厚的木块备用,再用松木、杉木或柏木做成上下两个无底无盖的约80公分厚的“圆盘”,与石磨一样,有着上下“两扇”的结构。其中“下扇”的中轴安置“䉪心。

“䉪心”周围装填粘性强的黄土。“上扇”的中轴留空,一是契合“下扇”的“䉪心”,二是备倒稻谷之用。然后用备好的青冈木,一块一块地卡在黄土之间,每两木块之间用年数已久的干楠竹片隔着,让其形成石磨一样的“齿”。上下两扇的外围均用篾条箍匝,在上扇中部安有带孔的木把,以供“磨搭钩”插孔推磨之用。

使用䉪子时,将晒干的稻谷倒在“上扇”的入口,搭上“磨搭钩”,推动“上扇”,稻谷就被“碾”破谷壳形成糙米、粗壳、谷糠源源不断地从“上下两扇”之间的缝隙里洒落在䉪子周围的地上。脱壳过程至此结束。

䉪子的打造与制作非常讲究技术,既涉及到木匠的技艺,又关联到篾匠的活路,重要的是上下两扇“䉪齿”的咬合,非一般“䉪匠”无法胜任。

据大人们讲,当时我们村的余䉪匠,是方团左右最好的䉪匠,他亲手打造制作的䉪子经久耐用,脱壳率高;他亲手整修的䉪子轻便实用,糙米饱满。每到农历的十月、冬月,他根本没有落屋的机会,不是打造制作新䉪子,就是整修旧䉪子,以供腊月“梭谷子”。

因为䉪子“齿”是木质的,即使青冈木再坚实,但推谷子多了,也会磨平木齿。所以每隔一年半载,都要请䉪匠将磨平的木齿从䉪子的黄土中打挫出来,重新镶嵌新的木齿。

䉪子比石磨大,加之系木质、土质、篾质结构,所以推谷子的声音不小。只要有农户推谷子,“呼轰呼轰”的声音就传开了。“一条乌梢蛇,牙齿七八百;走路呼呼响,表面落大雪”,说的就是䉪子推谷子的过程。

䉪子推谷子,速度很快,但要费很大的力气,一般人是难以承担的,非壮劳力不可。“世上三般苦,推䉪舂碓挖荒土。”由此可见,䉪子推谷子的力气活儿,还真不轻松;先民们代代的生存繁衍,还真不容易!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快,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将会发生断崖式的脱节。䉪匠,这个存续了几千年的手艺人,早已在世间的尘埃中飞向了没落,并在为数不多的人心中偶尔提及,成为了老人们饭后茶余的零散记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