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回乡种树 石头山上中仙人掌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7-12-3 16: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jpg


5年多的时间里,潘光华父子俩守着这个石头堆,不断投入人力、财力。“前后已累计投入185万元,现在种植各类果树的面积达350亩。栽种有50余亩仙人掌,140亩蜜桃、60亩李树、100亩沃柑。”潘光华这样介绍着自己的返乡创业成果,在两父子的不断创新和摸索下,花仙村由原来出了名的石头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


2.jpg


眷念故土:父子俩先后还乡


父亲潘光华自小外出谋生,打工、开餐馆,回乡之前家庭也算是殷实。2012年春节,潘光华和儿子回老家谭家镇花仙村走亲戚。回到花仙村的时候,发现许多房子门前的院坝都被野花野草占领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年迈的老人,曾经热闹的山村现在变成了鲜有人踏足的穷山沟。走完亲戚没过多久,潘光华和儿子就从老家返回河北的餐馆。这次回河北后,潘光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就这样被杂草荒芜、渐渐变得荒芜人烟,他想回乡做点什么,让这个大山继续热闹起来。


3.jpg


几天后,潘光华一家跟店里的伙计一起坐在餐桌上吃早餐的时候,潘光华提到想要将餐馆打点出去,回家乡发展。当时的餐馆生意很好,每年都能盈利20万左右,儿子潘小超十分生气,对父亲讲:“要回去你回去,我是不会回去的。”


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虽然遭到了儿子的拒绝,但是人到中年的他,心里开始眷念起故土来。没过多久,潘光华再次跟家人提出回乡的想法。这一次儿子跟父亲大吵了一架,认为父亲是头犟牛,怎么都拉不回来。只好表面上同意父亲回去,但是没有同意变卖河北的餐馆,也不允许父亲带走大笔资金,想用这种方式让父亲留下来。



4.jpg


潘光华回乡的第一年,每天天麻麻儿亮就起床开荒、种菜。在山坡上的石头堆里,拿弯刀砍杂草、提锄头挖地,用背篼把地里的石头背出去。每天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去地里的路上。一天天的家门口的田倒是围出来了,可是这一年潘光华足足瘦了20斤。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潘光华种植的卷心菜、辣椒、茄子等大棚蔬菜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


5.jpg


回乡第二年,潘光华继续试着说服儿子将外面的饭馆打点出去,回家创业。而潘小超这个年轻人依然不愿回到农村这块当时的“冷土”,但是也不忍心看到父亲独自一人在老家,出于对父亲母亲尽孝,加之想要将妻子安顿回乡待产,他终于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将河北的饭馆打点出去,回乡。

“早些年,我们花仙村是个很热闹的地方,出门种庄稼就会遇到不少来来往往的人;我刚回来的时候,整座大山都是沉寂的,很多土地草比人高,很多房屋被废弃搁置,走在乡间的小路也很难遇到人。而现在,随着我们家果园的不断扩大,这满是石头包的山坡上又增添了几分人气。”面对如今的生活状态,潘光华很是知足。


6.jpg


擅于学习:儿子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94年出生的儿子潘小超今年23岁,一个标准的“90”后。被父亲喊回花仙村创业的时候年仅18岁。5年来,潘小超一去年轻人的浮躁,一直窝在山坡地里。通过前后几年在重庆市农广校、开州区农广校开办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潘小超顺利拿到了市级、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合格证书。

父子俩联手种花果,父亲年长经验丰富,年轻的儿子擅于学习新鲜事物。大多数时候,这对父子兵都是在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比如说父子俩走到柚子林里,查看柚子的生长情况时,潘小超会将在培训学校学到的柚袋的选择方法教给父亲,父亲也会虚心学习。



7.jpg


这对父子兵也不是一向都这么和谐,也有产生争执的时候。刚种下的桃树、李树常遭虫害,父亲觉得应该加大杀虫力度用强效杀虫剂,但是上过农广校的潘小超却认为强效农药会让农药残留在果实内,不如现在科学种植的生态杀虫法绿色环保。父子俩各自坚持各自的想法不肯退步,只好划分区域,用各自的方法来进行杀虫。一段时间下来,潘光华发现儿子的生态杀虫法效果十分明显。


类似的事情父子俩遇到很多,传统种植与科学种植之间的差异是这对父子间的分歧。遇到不懂的,父子俩就一起钻研、摸索,两人都不懂的就请教区农委的专家。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小超家不仅种下了仙人掌,桃树、李树、柚子、沃柑以及其他果树、花苗,在仙人掌的四周不断扩散**。



8.jpg


史无前例:种果树先种“刺”


在这片石漠化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庄稼人都是在与石头争土地,播下种子,收成在天。然而潘光华父子就要在这样的石头堆里搞种植。2012年,在流转得到的土地里,潘光华父子先种下了从海南购回的500棵“刺”。


潘光华去谭家镇的集镇上请来了一些工人来帮忙。没见到这些“刺”之前,工人们便对这对带着钱从外地回乡流转土地搞种植业的“傻父子”有所耳闻,在潘光华家的空坝里见到这些“刺”的时候,工人们觉得这对父子的傻劲名不虚传。



9.jpg


说是搞种植业,但是先种下的不是果树,而是种从海南购回的500株仙人掌叶片。仙人掌在当地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而且根本不是什么经济作物,这对父子种来干嘛?


果然不出工人们所料,仙人掌前两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动静。无非都是死的死、活的活,有的长出了新叶片,有的还是跟刚种下的时候一样高。但是今年是他家仙人掌挂果的第二年,10月地里的仙人掌果子已经开始从绿色开始渐渐成熟,绿里透红的仙人掌果上有很多毛刺,不仅要戴着手套采摘,还要拿毛刷将表皮的毛刺刷干净。轻轻撕去表面的薄皮,里面的果肉汁多味甜,后味且留有一股清香,口感很好。



10.jpg


原来父子俩当年种“刺”并不是因为傻,而是考虑到村里的土地条件,又从电视上得知有种食用级仙人掌,适合在干旱贫瘠地区生长且管理较简单。所以父子俩在才种植果树之前,第一批先是在地里试种了500株仙人掌。正是因为先种下了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的仙人掌,才有效的改善了石头包上水土流失的问题,为在仙人掌林间栽种柚子苗打下了基础。如今,漫山的石头,贫瘠的土地,从他们家一眼望出去山包上的仙人掌间还交叉着种有一些柚子树。



11.jpg


苦心经营:5年变石头山为“花果山”


从开始创业至今,父子俩几乎每天都穿梭在山坡地里。从试种仙人掌果开始,还陆陆续续试种过车厘子、橘子、晚熟李、蜜桃等水果。


去年仙人掌果成熟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仙人掌去区农委果品站找专业人士品尝,果子得到了区农委的肯定。今年又将自家种植的蜜桃送去参加区内的桃子品鉴会,也得到了不错的名次。辛苦多年,桃甜李脆、仙人掌果引得不少游人纷至沓来,这使得父子俩信心倍增。



12.jpg


今年是他们家蜜桃、晚熟青脆李投产的第一年,3个品种140亩蜜桃,一年能产蜜桃6万多斤,每年5月到11月,都有鲜桃上市,青脆李个大果脆也被顾客争相购买。“房子建在石头上,庄稼种在石缝间,要是三天不下雨,庄稼全部得枯死。”这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对当地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而这潘家父子硬是打破了当地的传统农谚。


13.jpg


5年来,父子俩每天早出晚归,从开车去村子里接工人来家里吃早饭开始,将工人全部送回家才算结束。白天带着工人去地里锄草、施肥、疏花摘果等,还需将果子运回家进行挑选、包装、给城里的各大超市送货。忙忙碌碌间,潘小超的儿子、潘光华的孙子都已满三岁。孩子不是山间的留守儿童、老人不用在村口守望,大山不再寂寥、荒芜,可谓青山有幸,老小有幸。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