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芳:圆我记者梦

[复制链接]
三里河 发表于 2020-11-6 09: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昨晚参加了开州区融媒体中心庆祝记者节的晚会,勾起我无限感慨,几乎一夜难眠。今发一篇三年前的旧作,以此怀念我短暂的记者生涯。
     大学毕业前夕,因为难以割舍那片土地,便写了一篇留恋校园生活的散文,投给了院报编辑部。主编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将我的稿子登在了报刊的头版,并支付了一笔在当时看来高额的稿费15元。离校那天,我向老编辑辞行,老人庄重地递给我一支崭新的钢笔,上面刻了四个字“妙笔生花”。末了,他问我:“你有没想过去做记者?”他的话让我好生惊讶,对我而言,做记者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将那支笔,连同那份报纸珍藏在行李箱里,之后多年一直伴我辗转迁徙。漂泊的岁月里,我常常会借助文字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老编辑的话偶尔也会在耳畔响起,但一向自卑的我断不敢向记者行业的方向挪动半步。之后,我靠着在学生时代积蓄的演说经验,成了重庆主城区的导游员。某次与陌生的网友聊天,他问及我从事的职业,我非常诗意地回复了一句“踏破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记者”,网友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了这两个字。记者?再次听到有人将记者这个神圣的称谓与自己紧密相连,心里竟然有一种道不明的滋味。之后不久,校友群里传来消息,两位毕业后进了报社的师兄,已成了业界的资深记者,一种姑且称为失落的感觉油然而生。
      丰富的导游经历拓展了我的视野,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写成了文字,并频频在国内报刊发表。即便今生与记者一职无缘,也不能丢掉写作的爱好。偶尔我也会浪漫地设想,倘若有一天,真有一个当记者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能不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战?
       几年后,我利用多年的旅游从业经验,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旅游公司。因为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在家乡已渐渐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有幸成为县作协会员。先前的自卑感一点点消散,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向本地《开州日报》投稿,除了副刊外,也学着写一些通讯、消息之类的新闻稿件,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前被报社编辑加上“本报通讯员”几个字时,禁不住欣喜万分。虽然只是通讯员,却感觉曾经不可触及的梦想似乎在一点点向我靠近。
      这些年,我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也经常参加一些县里的文化活动。让我意外的是,我经常会在公众场合被他人介绍成记者。好几次,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道:“我明明是经商的,为何总被误认为是记者呢?”对方给出的几乎是同样的答案:“因为你是文化人。”或许在世人眼中,只有文化人才能配上记者这个高雅的称谓。渐渐的,我也刻意不再去更正了,很多时候,我情愿别人不称呼我什么什么总,更享受记者这个称谓。
     一次上网浏览论坛,看到一条网友发的帖子,一个高位截瘫的中年男人为妻子写了一首歌,并录制成光盘,发在了网站上,以感激妻子多年来对他的精心照顾。这条消息让我很震惊,我赶紧请求管理员置顶,呼吁家乡的新闻媒体给予关注。在我的倡导下,本地媒体迅速报道,随后市级多家报社都闻讯赶来,不同层面地报道了他的故事。都说做记者需要新闻敏感度高,莫非我还真有那么点天赋?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人生,并好奇地在网上进行了职业测试。奇怪的是,多次的测试结果显示,像我这样感性细腻的女子,最擅长的是从事文字工作,而记者一职是最合适的选择。
     终于,在我经商第八年,事业也渐渐稳定的时候,我敲开了报社领导办公室的大门,恳请他能给我一次去报社学习的机会。报社老总是资深文化人,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了我。当我终于以记者的身份在报上发表稿件时,内心的喜悦又怎一个狂字了得?感谢报社领导为我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我知道,自己距离真正记者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但我愿意在梦想的舞台上永远追逐。
      
作者简介:周成芳,重庆市三里河旅行社负责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先后在《中国审计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法制报》《重庆政协报》《重庆科技报》《新女报》《成都晚报》《长江日报》《今晚报》《山西日报》《春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劳动午报》《37度女人》《老人春秋》《老同志之友》《特别关注》《家庭健康》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数百篇,出版散文集《不改的朱颜》


微信号;zcf383784283
    qrcode_for_gh_0e030118efec_258.jpg
  扫二维码关注个人文学公众号
三里河旅行社的主人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一晃就老了 发表于 2020-11-6 11:2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拜倒在楼主的小石榴裙下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金牌会员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