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则有余,崇尚节约 高辉 明代著名思想家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说:“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奢侈的人再富有也会入不敷出,怎比得上穷人因生活节俭而有余?”道出了古人“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
富裕的人往往容易丧失忧患意识,忘记了创造富裕的筚路蓝缕,忘记了创业道路上的艰辛历程,没有了富有来之不易的过往辛酸,只管大脚大手的“出”,不管涓涓细流的“入”,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一旦没有了节约勤俭的底线,再大的家也会败,再多的钱也会完,这是古人早就知晓的道理。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在其《论时政疏》中说:“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在具体生活中,提取有限制,使用有节制,财富才会有结余;反之,财富就会贫乏。张居正的这句名言与汉代贾谊的“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的论述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穷困的人能时时处处事事处处居安思危,为了求得基本的生存,便在不懈的奋斗与挣扎中穷则思变,在变化中紧紧围绕忧患意识不断地创造出财富并珍视着来之不易的财富,始终谨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数千金拮据而成,数十金零星而尽”的格言,遵循古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的训诫。所以有“俭者贫而有余”之故。古人早就有“不患不富,患不知节”的谆谆教导,不担心富裕不了,担心的是富裕了毫无节制地漫无边际地滥用。
节俭风气之兴,则黎民之幸,乃国家之兴。“风俗不淳俭,则财用无丰足”,社会风气如果不朴素俭省,那么钱财物用就没有丰富充足的时候,说明了正常的美好的人类社会必须养成勤俭朴素的良好风气,既有利于黎民,又有利于国家。所以墨子说:“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说明提倡节俭,国家就会发达昌盛,骄奢淫逸,社稷就会衰亡,这正应验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
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用不节,财何以丰;民不苏,国何以安?”在花费上不节约,钱财怎能丰富;老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国家怎能安定。
汉代韩婴在其《韩诗外传》说:“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说明治理国家,保持谦恭的态度和节俭意识的重要。还有荀子的名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道出了使国家富足的方法,是勤俭节约开支,方能让黎民富裕并善于贮藏剩余的财物的道理,更说明了只要开源节流,老天也不能使你贫穷的箴言。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无论是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单位食堂抑或是在餐馆就餐,始终坚持一个“吃了不可惜,浪费了可耻”的原则。在家里煮饭,吃多少,煮多少;备菜,有多少人,备多少菜,没有客人时,尽量坚持一菜一汤的家庭模式或者干脆一筷一碗;在单位食堂,吃多少,舀多少,尽量不倒菜;在餐馆里,坚决撕掉刻意讲排场阔绰的外衣,以吃饱喝好为准绳,做到热情不减,盛情必备,礼貌致尚,招待实在,点菜按人确定,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尽量将剩菜量减少到最低;在外做客时,一定要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决不挑食荤素,为难主人。能吃就吃,能喝就喝。站在主人的角度,能节约的必须节约,杜绝浪费,反对铺张,将节约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历来珍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口头禅。重温古人经典,增强忧患意识;谨记先人训诫,让节俭的传统习俗发扬光大,世代张扬,万古不枯!
俭则有余,崇尚节约(三首) 高辉 在家里 庭丰富裕家,犹虑困竭时。 节俭精于计,铺张奢侈耻。 在单位 粮食贵似金,荤素菜传情。 粒黍犹珍视,奢靡岂可遵。 在餐馆 杯中酒水盈,盘里盛菜肴。 节俭风生起,排场荡九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