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校外培训”成为会内会外关注的高频词。校外培训班到底要不要上?怎么上?如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象一:不少家长逢班必报,自己家的不上心里慌 “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课外辅导班,自己家的不上,心里慌。”网友@山水相接说,孩子班上的同学几乎都报了课外班,如果自己的女儿“独善其身”,就很可能掉队。
网友@跑得快说,现在流行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不少家长可以说是逢班必报。有的小孩从幼儿园便开始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补习班,一般每个小朋友都会上两三个班。我们邻居除了给读幼儿园的孩子报了奥数、英语、语文阅读外,还报了一个跳绳班。 “很多孩子上课外培训班就是补课,而且现在是全民补习、全民培优,好的、差的、中间的,一大批孩子往各种机构涌。”市民刘先生说,这种现象跟家长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不是说孩子本身需要上,而是家长觉得“孩子必须上”,甚至有的家长觉得,别人上,自己孩子不上,没面子。
现象二:主动报班,目的是保持自己的成绩优势 “孩子在校外培训机构上数学、物理和英语三门课。我们看他学习太累了,不想让他上,但他主动要求报名。”市民江女士称,自己孩子在市内一所优质中学念初二,对于孩子主动要求校外补课的行为,她分析,“还是竞争原因,班上学生都很拼,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成绩。” 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李先生,也是应孩子要求报了培训班。他说,“科学课和英语课,都是孩子自己想上。既然孩子愿意学,作为家长当然愿意了。” 事实上,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主动要求到校外机构上培训班,自己加码的不在少数。一位中学教师称:“大环境不仅影响家长,也影响了孩子们。”她说,现在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很多学生成绩都挺不错,到校外补课的目的是保持自己的成绩优势。
现象三:被“裹挟”上培训班;办学不规范,浪费了金钱耽误了孩子 市民王先生称,学生家长热衷于上培训班是被“裹挟”了。有些学校老师教得快,但有的学生消化困难,就只有选择进校外培训班,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些培训机构不规范,真是让我们当家长的苦不堪言。”市民罗女士称,“我女儿在一个钢琴培训机构学习,春节期间一位钢琴专业毕业的亲戚来我家,我让孩子弹几曲给她听一听,没想到,亲戚说孩子的指法是错误的。为此,我问过授课老师这个问题,老师仅仅几句话便敷衍过去。本来是想让孩子学点特长,到头来却既浪费了金钱,还耽误了孩子,真让人郁闷。”
现象四:解决了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网友@一步到位认为,学生到培训班学习不一定都是坏事。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学校完全弄懂要掌握的知识,有的学生却跟不上进度。跟不上进度的,自然需要借助外力,家长自己能辅导还好说,时间或者能力有限的家长,就只能借助于校外培训机构。 网友@知己知彼说,校外培训班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建议:课外培训只是学校日常教学的补充,家长不应该只看到当下 “对于课外培训班,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课外培训班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教师彭茜说,有些孩子学校知识都没学好,家长还把孩子送去学超前的内容,这是“又费马达,又费电”,还容易让孩子不自信,甚至厌学。课外培训只是学校日常教学的补充,不是心理安慰剂。 弹子石小学德育处主任陈植余称,在孩子们完成了学校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适当地参与课外兴趣培训,但不能给孩子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 “面对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家长内心要足够强大,不跟风,不盲从。”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长秦波称,跟风学习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会让孩子跟着焦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不应该只看到当下。”秦波说,儿童阶段应是人生中一段美好记忆的时段,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适当参加校外培训。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家长抽时间带着孩子走进自然,多一点陪伴对孩子发展很有益。 专家:综合施策,不是“一禁了之”那么简单 事实上,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2019年7月,重庆便出台《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 该《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内容不得超出国家相应课程标准,培训进度不得超过当地中小学校同期进度;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开展有偿补课等。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地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解决学生校外学科培训过度是一个综合施策的问题,并非‘一禁了之’那么简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教育从业者说,真正缓解校外培训班的“剧场效应”,是要让“观众”心甘情愿地坐下来,且坐得住。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减少学生(家长)对课外培训的需求,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匡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