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孩子要健康成长,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都不能少

[复制链接]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09:1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上天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只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如果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母亲则会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只能活在夹缝中喘息,最后变得叛逆和失控。

 

家庭的本质代表的是“爱”,教育的本质代表的是“规矩”。

 

在家庭里面,感性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什么是安全。

 

而理性的爸爸,则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社会的规则、规矩。

 

所以,引领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爸爸的责任是最大的。

 

但现实是,很多爸爸忙于事业和工作,几乎很少时间关心孩子学习,甚至以工作忙为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而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责任。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都是:

 

总是缺席的爸爸、容易焦虑的妈妈,和不听话的孩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焦虑的妈妈越来越强势,夹缝里的孩子越来越失控。

 

 

 

 

 

01

 

爸爸的缺席,孩子难以拥有完整的人格。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差,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喜欢较劲、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

 

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充分享受到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

 

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他还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领路人。

 

 

 

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的缺席,会让孩子失去一些社会秩序、处世规范、行为准则等人生观教育的机会。

 

 

 

 

02

 

妈妈的焦虑,让孩子难以拥有幸福的能力。

父亲缺席的最直接后果,是收获一枚焦虑暴躁的妈妈,紧接着可能就是家庭的解体。

 

丈夫的缺席,真的会将一个女人逼疯,但父母犯的错误,买单的却总是孩子。

 

看过一则新闻,四川眉山一位妈妈,因责怪女儿不好好吃饭,45秒内掌掴3岁女儿9次。

 

 

在这短短45秒内,她不断扇打孩子的脸、背、手,甚至好几次将孩子打倒在地。

最后被当地妇联约谈,甚至被多个部门教育训诫。

 

多年以后,小女孩也许会忘记这件事,但妈妈带给她的那种恐惧与阴影,却可能伴随她一生。

 

其实这位妈妈,原来并不是这样。

 

她真正崩溃的来源,是经年累月丈夫的缺席,导致情绪的积累和崩溃。

 

当一个妈妈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孩子和家庭,遇到事情没有人商量只能自己扛,长久下去,焦虑和怨气没有一个出口,只能靠打骂孩子来泄气。

 

 

为何妈妈们总是那么焦虑?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承担太多,没有人分担。

 

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03

 

父母完整的爱,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这土壤里,有爸爸的陪伴,更有妈妈的从容。

 

因为只有父母的参与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更好地成为自己。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爸爸缺席,妈妈们焦虑”的家庭相处模式的话,需要爸爸妈妈的相互配合与接纳:

 

1. 不要忽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你最应该亲密的,是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

 

无论多忙也要给夫妻两人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如看场电影、吃顿大餐、甚至出去旅游等。

 

要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

 

这不是自私,也不用担心这样会减少父母对孩子的爱。

 

只有当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到孩子。

 

而且当妻子感受到丈夫的爱,也会慢慢放下焦虑,用更加温柔和坚定地爱去感染孩子。

 

2. 尊重彼此的育儿理念和方式

 

妈妈们因为自身角色使然,会对育儿更加精通,当爸爸做的不好的时候,有的妈妈会忍不住批评丈夫。

 

被批评的爸爸会有深深的挫败感,久而久之育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打击,变得自暴自弃:“反之我做什么都不对,与其被骂,不如什么也不做。”

 

其实爸爸也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要允许父亲对孩子的这种爱的流动。

 

育儿方式的分歧,可以在双方都没有情绪时再进行讨论,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妈妈需要从家庭中适当释放自己

 

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围着灶台、孩子转。

 

否则,长久下去,家庭关系很容易失去平衡。

 

矛盾、怨气、争吵也会接踵而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没有幸福可言,反而容易被母亲一厢情愿的付出给绑架。

 

记住女性的价值感不仅仅来源于丈夫和孩子,还应该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放弃自我的成长。

 

只有一个不盲目逞强,能够自我尊重,自我放松的妈妈,才能让孩子也感到轻松。

 

当自己越来越优秀,夫妻关系越来越和谐,孩子的成长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和快乐。

 

4. 爸爸则需要重视回归家庭

 

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的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

 

工作再忙再累,也应留出固定的亲子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放风筝、玩玩具、登山、游泳、夜晚吃完饭和孩子一起散步、谈心。

 

出门前和孩子认真道别、回家后一个暖心的拥抱、睡前花10分钟讲一个晚安故事等。

 

只要爸爸是全身心投入的,哪怕短短的几分钟的陪伴,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从中得到滋养。

 

更要关心体贴妻子,不要忘记了做丈夫的责任,不要让她感觉孤立无援。

 

帮她分担一些家务、和她一起探讨问题、愿意花时间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04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一场爱的“合谋”。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需要经营,靠的是夫妻双方的付出和热情。

 

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个身心健康、性格乐观、人格发展健全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地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一个不缺席的爸爸,给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并将伴随和保护孩子一生。

 

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用平和的心绪,传递着人世间最温柔的情感,在孩子的内心,铸就出温暖的一角。

 

爸爸爱妈妈,妈妈尊重爸爸,父母合力,一起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18 显示全部楼层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09:1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个孩子从含苞欲放
到灿烂盛开
需要父母共同呵护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只为你 发表于 2021-3-25 10:0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路过一下也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余晓 发表于 2021-3-25 10:0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没办法。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小康桥 发表于 2021-3-25 10:1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09:17
一个孩子从含苞欲放
到灿烂盛开
需要父母共同呵护

如果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不指望能挣多少钱的那种,不用背井离乡。这种情况还会存在吗?是谁造成了当今这种现状?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12:2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小小康桥 发表于 2021-3-25 10:11
如果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不指望能挣多少钱的那种,不用背井离乡。这种情况还会存在吗?是谁造成了当今这 ...

稳定的工作特别重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12:26: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展严重失衡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12:27: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谢谢支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玄 发表于 2021-3-25 15:5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势单力薄 发表于 2021-3-25 17:1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青玄 发表于 2021-3-25 15:51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决定未来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