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不仅是为了遮阳保暖,还是装束美丽的化身,也是情操文明的表现,更是个人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身份地位与社会时尚的集中反映。 虽然有“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之说,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也不能为所欲为,还要兼顾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跻身社会活动交往的每个人,其穿戴是必须要讲究的,在不同的场合,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范。 穿衣应时,适体相配
穿衣要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身份地位而定。富裕者穿绫罗绸缎,名牌服饰,西装革履;拮据者穿布衣蓝衫,地摊粗纱,褶皱不整。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笑破不笑补”的名言。在社会经济不发达时,衣服破旧没有关系,只要缝补好,洗干净,熨烫平整就行,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干净整洁、利落精练、朴实大方的美感。再好的衣服破了不补好,脏了不洗净,皱了不熨烫,也会给人懒惰邋遢、衣冠不整、破衣拉撒的不良映像。 人靠衣裳马靠鞍,说明服饰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在社会中,要重视衣着打扮、重视修饰仪表,这样才能给人以清新得体的视角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美感。在一定的社交场合,选择适合自己的着装,并适当地修饰打扮一下自己的仪表,着意整理一下自己的形象,这既是自己身份的体现,也反映着自己的修养与素质,同时也是一种尊重与礼貌的应对。
穿衣服必须与个人的身份相适应。衣服代表着人的身份、彰显着人的地位,代表着人所从事的职业,“什么人穿什么衣裳”正说明了着装要与人的职业相匹配。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四个相配。
一是与身份相配。在讲台上,在会议上,在办公室,在下属面前,在领导面前,在同事面前等场合,都要注意适合得体的服饰。
二是与环境相配。春夏秋冬,适应环境,以对四时,既要取暖散热,又要风度大显;什么季节穿什么衣,这就是“穿戴应时”。冬穿棉,夏穿单,春秋两季穿两件。“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春秋两季,人们穿衣服比较混乱,根据各自的体质特征,穿什么的都有。怕冷者穿羽绒服,不怕冷者穿单衣等等。“春捂秋冻”说的是在春季晚脱几天厚衣服,秋季迟几天穿厚衣服,这对于人体适应大自然气温的冷热变化、防止感冒是有科学依据的。日常环境,着装颜色,清淡为主,款式简洁,给人以亲切之感。在喜庆场合,切忌黑色服饰、白色着装。在白事场合,切忌红色服饰,黑色白色均宜,以符合庄重肃穆的氛围。
三是与体型相配。自古以来,人们讲究“不重奢华,重得体”。穿着打扮,要根据个人的高矮、胖瘦量身准备,适度修饰,做到剪裁合体,做工精细,干净整洁,巴实平整,尽量给人以精明干练的美感,正所谓“只穿对的,不一定是贵的”。
四是与年龄相配。穿衣打扮,必须与个人的年龄特征相配合,以彰显不同年龄阶段的身段美感,否则就会不伦不类了。
利落洒脱,干鞋净袜
在旧社会,穷苦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民不聊生,光脚之人随处可见。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只有先把脚以上的肉体遮住了,才会考虑穿鞋戴帽的事。早年间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大多是穿自己家人做的手工鞋。“脚上没鞋,穷半截”,由此反映出穿鞋的重要性。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人都能穿上各类款式、不同质地的鲜亮之鞋了,足见生活的富裕,穿戴的潇洒。
穿戴有相,美观大方
鞋袜、衣服、帽子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式样美观大方、装饰得体、整洁利落的穿戴既可以反映出穿着者本身的生活态度,又可以给人们在视觉上产生美感的效果,增添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憧憬与追求。“人靠衣裳马靠鞍”,说的就是人们要重视穿戴的整体效果、重视自己的仪表修饰,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在走亲窜戚特别是在社交场合,选择适合自己的穿戴,进行必要的修饰与打扮,以显示仪表的庄重与整洁,既能代表穿戴者本身的气质与素质,又是对人们尊重与礼貌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