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让我成了“文化人”
文/周成芳
2005年,我在重庆主城区做导游,每天的工作就是带领天南地北的游客畅游重庆城。
因租住的房子不时有耗子出没,我养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白色波斯猫,它抓耗子的能力还没练成,倒先学会了怎么讨主人欢喜,每天一见我就喵喵叫个不停,要么睁着蓝色的眼睛好奇地打量我,要么挥舞着小手和我捉迷藏,让我很是开心。
突然有一天,我相依为命的猫咪竟然不见了,我疯了般四处寻找,整整两天没有音讯。如同相伴多年的老朋友不辞而别,我心如刀割般疼痛,忍不住放声大哭。伤心之余,我开始提笔为小猫撰文。
那篇文章我是一气呵成。我将文章上传到家乡开州的论坛上。版主是一位在当地颇有些名气的文化人,他读到文章后特意在QQ上找到我:“这篇文章写得很有真情实感,你再仔细修改下,试试向报刊投稿,说不定能发表。”
投稿?发表?我虽是中文系毕业,学生时代也酷爱写写画画,偶尔在学校征文比赛中获过奖,但从没勇气向报刊投稿,至于发表,我更是想都不敢想。
版主鼓励我,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的水平呢?好吧!我决定鼓足勇气尝试一次。
可投给哪家报刊呢?那些年,我居住在解放碑一带。工作之余,最偏爱的休闲方式就是读书看报。最初,我经常与其他市民一起在街头报刊栏前站着读报。因为钟情重庆晚报副刊的文章,为了方便阅读,更为了收藏所喜欢的好文,我连续几年都订阅了重庆晚报。
晚报副刊栏右上角有投稿邮箱,要不就投重庆晚报吧?可那是省级报刊啊,我这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管他的,试试总没错吧?我这样安慰自己,谁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呢?
我将文章反复修改,怀着忐忑的心情按照投稿邮箱点了发送键。
之后,我仍然终日忙忙碌碌,几乎忘了这事。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收到一封黄皮信件,寄信地址为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信封上印有重庆晚报几个醒目的红字。我激动得双腿都有些颤抖了,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一份2005年10月26日的重庆晚报,副刊版面刊有我写的文章:《手机换号以后》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上作者栏的名字,没错,那就是我的名字,我的文章竟然发表了,还是重庆最有影响力的报刊。
一时间,我感觉解放碑的天更蓝了,嘉陵江的水更清了,漂泊他乡的日子也不再孤单了。我四处拨打电话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我的处女作在重庆晚报发表了!”
那年月,拨打区县电话每分钟5毛钱,我一次消费了200元充值卡。
首次投稿就获得了成功,这给了我莫大鼓舞。从此我成了重庆晚报更忠实的读者,特别是副刊的文章,我几乎一篇不漏地拜读学习。不久,晚报副刊推出专版“重庆城”,征集一些反映新重庆面貌的文章。这恰好是我熟悉的主题,我以导游的角度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身为重庆民间大使》,不到一个星期就在晚报刊发了。
连中两篇,备受鼓舞,我感觉自己正一步步向文学青年靠拢。
之后两年,我将在主城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抒写成文,先后在重庆晚报上发表了《三峡情》、《重庆,我不再是你的匆匆过客》、《我为特殊游客当导游》等数十篇散文。让我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文章多次与黄济人、李成琳等著名作家刊登在同一版面。
重庆晚报,伴我在他乡度过一段温暖的时光。
2007年,我回到家乡开州创办旅游公司。临行前,我特意将那份刊发我处女作的重庆晚报装进了我的行囊。
因为在重庆晚报等省级报刊发表了作品,我成了家乡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一些客户慕名主动与我合作,在他们眼里,文化人经商,绝对值得信任。
2008年底,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同年加入了重庆市作家协会。
出书,入省级作协,我在几年时间实现了少时想都不敢想的梦想,是在重庆晚报发表的那篇处女作,给了我勇气和希望。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