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说“走蛟”

[复制链接]
高辉 发表于 2021-9-2 1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在我们家乡,说“蛟”可能没有人在意;但说“走蛟”,大家都能心领神会,马上就会来一句“哪里‘走蛟’了”的关切。因为在我们家乡,有多处摆在眼前的活生生的“走蛟”遗址;我们家乡的不少老人,都经历了“走蛟”那神秘而惊心动魄的过程。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走蛟”的传说、“走蛟”的故事、“走蛟”的神秘中长大的。

请看看我们家乡的“走蛟”遗址:

1、乾隆洞“走蛟”遗址。位于原上桥乡乾隆村2社与3、4、5社之间,有一大面积的地壳裂变地貌,将一座厚重绵延的山脉拦腰掐断撕破,相传掐断撕破于清朝乾隆年间,遗憾的是目前没有见到史书的记载。其裂变处与左右山脉断层,下陷最深处80多米,其裂变面积为1000多亩,下陷之地下洞穴如网状分布;大小岩洞,互相衔结,处处连通,比比皆是,犹如自然防空洞;下陷之地表乱石如山状堆杂,大如山谷,小似泥丸,俨然如石海之库。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地质泥石流滑坡“天然博物馆。”在裂变地段的中部,有一个大岩洞,岩洞上刻有“乾隆洞”三个大字(早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镇山之宝,乾隆村(2005年8月并入武城村)也因此而得名。此处是原上桥乡古代地质滑坡后露出地面石头第一多的地方,也是山体滑坡自然保存最完好最明显的地方,由于处于武城村、炮台村的斜对面,不少村民几乎开门即见。只要谈及“走蛟”话题,随手朝乾隆洞一指:“你看,那就是‘走蛟’的地方!”

2、乱石窖“走蛟”遗址。位于原武城村9社与10社之间,大小黑褐色露天石头呈北高南低状分布,长约800米,宽约200至50米不等。地质裂痕清晰,滑坡地段明显,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也不像“乾隆洞”有一个地名来佐证说明滑坡的年代。此处是原上桥乡古代地质滑坡后露出地面石头第二多的地方。

3、青龙湾“走蛟”遗址。此地“走蛟”遗址不明显,是一条源于原武城12社、13社的小沟,南高北流走向经4社地界到达8社,就是青龙湾。继续朝下过9社、10社流下悬崖进入青龙洞。当地传说此蛟是一条修行得道的小青蛇所化生。在临“走蛟”时,以一条小青蛇的身份给沿湾周围的农家住户托梦,告知他们某天某时不要到河沟边上去,可能要涨大水,但不要怕,很快就会消退的。说来也巧,某天某时果然河水猛涨,哗哗作响,正当围观者看水时,不知是谁惊讶发现“快看,那不是给我们托梦的青蛇吗?”“哎呀,是的,是的!原来它是一条‘修行成功’的‘蛟龙’啊!”小青蛇得到了河边人们极好(蛟龙)的“封正”,便顺利下河入江归大海了。此处留下了青龙湾的名字一直到现在。

4、裂口坪“走蛟”遗址。“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六月,开县暴雨后,上桥乡茶坪村金峰岭尾脉断裂,缝隙长1000多米,裂口宽10公分到1米,脊部大路断裂,裂口1米多,行人不能一步跨过。自此,该地改为‘裂口坪’”(《万县市历代战争和灾害》P250)。此处“走蛟”遗址还衍生出了清朝两江总督李宗羲省亲白桥金竹坪姑母家时,在太和寨遥望欣赏金峰岭尾脉对山川形状所“封正”话语的灵现故事。

5、大潮塆“走蛟”遗址。位于原茶坪村6社与原武城村10、11社之间的大潮湾。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据当时住在大潮塆对面的老人讲,时值农历7月上旬的一个夜晚,他被狂风、惊雷、大雨和垮大崖的声音震醒,下意识地推开大门,看见对面大潮湾里两束并排的光亮向河下急行,亮如白昼,但见巨石翻滚,泥沙飞溅,洪水汹涌,翻卷着朝下河袭去。大风声,雷电声、滚石声、暴雨声还有似牛非牛、似鹅非鹅的莫名言状的怪声呼啸着奔腾直下,大潮湾里的山林、土地悉被洗劫,从此变成了陡峭的山崖。

6、陡坡地段“走蛟”遗址。位于原柏大村4社境内,在柏大村陡坡峡谷地段对面的一面南高北低的硬硬的石坡上。据当地的居民讲,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某一个晚上,风雨交加,雷公火闪,山洪大发,猛然感觉脚底地面好像在颤抖,房屋在晃动似的,但这种感觉很快消失。但听到了屋下河沟湾里发出了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巨大的吼叫声,可怕急了。第二天发现屋下那面斜斜的硬硬的石坡完全变成了褶皱,大小不等的石块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石坡底下临河沟处有一条与斜石坡向下平行的刚刚成形的洞口,当地人讲,那就是蛟的出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此处的地势都没有因山洪暴涨引发地质滑坡的可能,其上没有重压的巨石、松散的泥土,全是一坡斜斜硬硬的石面;其下无空虚的洞穴、松散的乱石。

7、火烧山路旁的“走蛟”遗址。位于原柏大村5社境内,大山林场的火烧山地界,即通往温泉古道的“阿弥陀佛”地段之南面。据当时住山下旁边的居民讲,发生于公元1987年农历7月上旬某天下午的一场大雨之中。但见乌风暴雨,飞沙走石,山林倾覆,惊雷滚滚,电光闪闪,大雨滂沱,忽听得山后崖石断裂,震得地势抖动,房屋摇晃,一种怪模怪样的声音和着风雨山洪朝着屋边的小河沟呼啸着吼叫着滚滚直下,大有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的感觉。雨过天晴,才发现火烧山路旁的一块巨大的青石被巨大的力量撕破断裂垮掉了。

8、猫儿嘴“走蛟”遗址。1998年6月,久雨,白桥乡武城村大面积山体滑坡,滑体长1.5千米,宽1千米,致该村五个组29户174间房屋全部垮塌。(《开县志〈1986——2005〉》P108)也就是当时5、8、9、10、11队的良田沃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毁,特别是9队(小地名猫儿嘴)损失惨重,大多户房屋移位倾斜,所有庄稼被冲毁,29户居民重新选址安家,幸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

9、石观音庙旁“走蛟”遗址(武城6社)。2000年7月4日9时,白桥乡武城村6社大滑坡,滑体长1千米,宽400米,深10米,约400万立方米泥石将3户农舍全部冲垮。(《开县志〈1986——2005〉》P108)也就是当时石观音庙旁边的所有大小山石在强大自然力的影响下,伴随着大风大雨,巨大的山洪和泥石流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着冲向了武城6社,幸亏山崖下的居民发现早,冒着滂沱雨淋跑到了安全地段,可算是大难不死,有惊无险。但6社的所有田地遭到了严重的冲毁,6社的后山地段完全形成了随时可能垮塌的松散石崖层。建制达50多年的武城村6社从此消失,所有居民在上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下,分别安置于其他各社之中。

10、斑竹园“走蛟”遗址。2001年4月20日,白桥乡月霞村16组发生山体滑坡,滑体3万立方米,致全组21户136间房屋墙体裂口,地基沉陷,全部成为危房。(《开县志〈1986——2005〉》P108)此地上有大石包,成东高西低斜面地势,大小石头,不计其数,大如山峦,小似泥丸。除乾隆村的乾隆洞、武城村的乱石窖外,此处是原上桥乡古代地质滑坡后露出地面石头第三多的地方。

“蛟”是什么?先看看古人的论述:

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即蛟去。——《说文》;有鳞曰蛟龙。——《广雅》;母龙曰蛟。——《抱朴子》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龙属——《续水经》;虺五百年为蛟,蛟千年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述异记》;蛟,其状似蛇而四足,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眉交,故谓之蛟。——《埤雅》;“翼望之山,……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郭璞注:“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

古人所说的蛟应是在综合鳄鱼、大鱼、蟒蛇等动物特点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三国时训诂学家张揖在《广雅》卷十中说蛟云:“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晋郭璞《山海经传》对“虎蛟”的解释是“蛟似蛇,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南山经》)。郭璞不仅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蛟做了一番描绘,还谈到其药用价值。蛟的体形兼具鱼、蛇之形,正所谓“鱼身而蛇尾”,且拥有四足;其二,蛟为性情暴烈的食肉动物,攻击性强。这两大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水中猛兽—鳄鱼。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三中对蛟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的生动描述,则为这一猜想提供了‘佐证:“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见人先腥涎绕之,即于腰下吮其血,血尽乃止。”有学者认为“两项对照,蛟龙特征与鳄鱼一一对应,可见古人视鳄为蛟龙,蛟龙是以鳄鱼为原型的神灵。

清代学者严如熤在其《三省边防惫览.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道出了“蛟”的另类属性:“…又古称雉、蛇交,其卵遇雷入地,久而成蛟。山内蛇、雉最多,百姓不知伐蛟之法。…”。

“蛟”是什么?在我们家乡,老人们是这样论述的:

其一是地面上的所有生命体,因误吞食了天上玉皇大帝每年向凡间抛洒的24颗“夜明珠”者称为“蛟”。“蛟”便成为了灵化的动物,它必须要将吞食的“夜明珠”交到大海龙王处,再由龙王敬献给天上的玉皇大帝。“蛟”要顺利归海上交“夜明珠”,就必须成为“龙”。要成为“龙”,就必须修行成道。修行成道就必须善举善事,不危害乡邻并能得到贫民百姓的赞赏。

其二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劳动工具。如过去油榨坊的整套榨油设备(蒸锅为蛟头,蒸灶为蛟嘴,蒸锅两边的炒锅为龙眼,榨油的盒子为龙身,榨油的撞杆为龙尾。为防止榨油设备“走蛟”下海,所以古人都将油榨坊及其榨油设备安置于河边,以防“走蛟”时顺河下水,减少危害。)
还有过去劳动人民夯筑堰塘碾压土坎的石滚子(碾滚子)。因石滚子套上绳索后要几十个强壮的劳动者用力来回地在堰塘的土坎上拖曳碾压,久而久之,便把碾磙子拖“活”了,成为了灵物。趁人们拖曳疏忽之时,便顺着堰塘内坎滚落于塘内的水中。有经验的劳动者就知道这碾磙子成为了有灵性的“蛟”。此时要及时的打开堰塘的楼道,放干蓄水,将石碾磙子用錾子穴眼,栓上铁穴,用二锤打烂成石块或石坨,搬出堰塘即可。这有这样,才能避免成蛟后“走蛟”的危害。

据老人讲,如果石碾磙子在堰塘水里待上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全身便长满了红毛,成为了真正的蛟;再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便可借助下大雨的机会兴风作浪冲毁堰塘坎子下河“走蛟”了。

我们家乡的老人们很有经验,他们知道哪些地理环境及地理位置可以藏蛟,如有天坑地缝之地、浸水之处、小河沟阴暗潮湿的地方。因此,凡有重大的建筑工程都必须回避这些可能藏蛟的隐患之地。这就是老人们生存的智慧。

成蛟修行成功之后,便要“走蛟”了。

“蛟起,崩山裂石,坡坳之间,庐舍人畜,被山水推去者,往往有之,山民不以为奇也。蛟将起时,有声阁阁,类雉鸣而较闳,以此侦之,可以预避。”(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考.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这是古人对“走蛟”情形生动具体的描述。

“走蛟”时,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江河暴涨倾覆山地等地质滑坡和大面积泥石流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现象。蛟不会飞天腾空,但可以兴风作浪,飞沙走石,借小沟川流涌入大河奔向大海,其在游走过程中会产生强大冲击力,造成巨浪、漩涡等大风大浪。当然,蛟在化龙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磨难。比如“蛟”如果被人看到,则需要见到它的人对其“封正”,只有说出“好大一条龙”之类的话语。“蛟”就能顺利成龙。如若听人说“好大一条蛇”之类的话语,那么“走蛟”也就不能成功,甚至“蛟”有性命之忧。在我们家乡的街坊民间,不少老人都会谈“蛟”色变,并能讲出许多“走蛟”的故事,还能举证本地不少“走蛟”的原址原貌,大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般位于大山那些地方的河流,夏秋涨大水的时候,潜在在地下的蛟龙,就会借着洪水沿河而走,有的一路拖垮很多桥梁、房屋、农田。如有对民间有巨大破坏行为,就会被雷神劈死于当时,以免造成重大的毁坏。乾隆洞那条蛟的破坏面积太大了,所以雷公将蛟头上护佑的巨石撕裂成三段,震死了游蛟,保护了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那三段巨石至今还耸立在乾隆洞的前沿。是真是假,只有这巨石知晓。

古人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敬畏自然过程中,很有经验也很有智慧,为了减少“走蛟”的危害,在修建拱桥时,便在出水口内拱桥的中间镶嵌着一尊威武的龙头或在拱桥的中间悬挂一把古剑,传说这是镇蛟之宝,游动的蛟在龙头或古剑的震慑下,便可本本份份地穿洞而过,防止因“走蛟”带来的巨大毁坏。

是否真的有蛟或“走蛟”,目前尚无法确定,但世界的未知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其实,“走蛟”,可能有两种现象:

其一“走蛟”是一种自然现象。体型巨大的冉莽,在我们的生活中原本就存在,而且多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生活。每当有特大山洪暴发,洪水泛滥,这是自然界中恐怖的力量,蟒蛇的生活环境被洪水破坏,冲到了水中,除了特殊蛇种之外,绝大部分的蟒蛇都会游泳。体型巨大的蟒蛇在洪水翻腾,伴随着电闪雷鸣,被人看到,就成了我们所说的走蛟。

其二“走蛟”是生命层次的进化。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目前的理念,这些生物是从最初的单细胞不断演化而来,但无论如何演化,都还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生命,无非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动力高低不同,人的能动力最强。走蛟,蛇化蛟,蛟化龙,并不是自然生命的演化,而是生命层次的提升。龙是一种更高能量层次的生命,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生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生命等级,进阶成更高层次的生命,只是更高层次的生命我们目前还认识不到。世界存在无数的秘密,宇宙200多亿年,地球40多亿年,人类的出现才几十万年。

究竟有无蛟或“走蛟”,肯定或否定都是草率的。只有敬畏自然,敬畏世界,尊重事实,崇尚科学才是认识世界的明智之举,睿智之为。(2021年8月19日于开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余晓 发表于 2021-9-2 11:2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EBD 发表于 2021-9-2 11:2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感谢分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梦》 发表于 2021-9-2 11:3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不知道是什么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郑家轩 发表于 2021-9-2 13:3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龙修炼成精,就要入海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钱势金生 发表于 2021-9-2 14:3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都是神话传说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