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重庆开州有一种花很奇特,它不在土壤里生长,却在千家万户的餐盘上竞相开放。
除了观赏性强,它还是一道特色美食,那便是乡亲们自制的爽口小菜——蒜花。
蒜花的制作很艺术,先准备几根又粗又长的蒜苗,一刀切下去,只留下蒜茎部分,再将茎部切成若干个五六厘米长的小段儿,用一根绣花的针,一针一针地将蒜段儿的两端划破成丝状,用手指往中间轻轻一压,再放进盛有温水的碗里浸泡。
须臾间,两端被划破的蒜茎便在水中自然翻卷,形如菊花,令人惊叹。乡亲们将整个制作过程称为挑蒜花。
挑好的蒜花不能直接吃,还需配备一碟由酱油、食醋、红油、花椒油、食盐、味精配制而成的调料。
用筷子夹起一朵蒜花,在味碟里轻轻一蘸,吃进嘴里有些清凉,丝丝辣味,辣中带甜,很是开胃。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蒜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等营养成分。难怪清香爽口,回味绵长。
自我记事以来,蒜花几乎是人见人爱的爽口菜。
家里来了外地客人,乡亲们都忘不了捧出这道特色小菜相款待。
尤其是过春节,蒜花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标配年菜。
除夕当天,勤劳的主妇一大早便开始忙活,先采购一大把蒜苗,一段一段切好,再一针一针的挑,整个过程很考究手艺。
拿针的姿势不同,水温不同,制作的效果则大相径庭。茎丝挑得不够细,形不成花瓣,水温过高或过低,开出的花就蔫头耷脑的。
挑蒜花不但耗时,挑多了手指还容易起泡,可主妇们却个个毫无怨言,一针一针细心地挑。
蒜花挑好后,主妇们将它从水中捞起来,装在一个漂亮的大餐盘里,再将切好的香肠、猪尾、猪舌之类的凉菜紧挨着蒜花有序地摆放。红白相间,颜值爆棚。
大鱼大肉下肚,难免有些油腻,再适时夹几朵蒜花,在调料里一蘸,吃进嘴里,沁入心脾,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现如今,除过年之外,平常家庭一日三餐难觅蒜花芳踪。
一些餐饮老板适时做起了蒜花,蒜花走进了餐厅,还成了夜宵店的主打菜。有的商家甚至推出精致招牌“舌尖上的蒜花”,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客人前往。
寒冷的冬夜,三朋四友聚集一起,一盘卤菜,两盘蒜花,几杯酒下肚后喊一声:“老板再来一盘蒜花。”蒜花吃进嘴里凉丝丝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老家的人吃着蒜花长大,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蒜花的味道。
今年除夕夜,老乡杨先生在朋友圈晒了自家办的团年宴,最醒目的一道菜便是蒜花。
杨先生举家迁往外地多年,工作环境变了,生活圈子变了,唯独不变的是家乡团年饭的标配菜。
在异地他乡,品尝家乡风味,这是怎样一种情结?我很是感慨,特意点评了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盘蒜花惹乡愁。”他立即回复:人在他乡的这些年,心心念念的就是蒜花的味道。
乡亲们的嘴里,蒜花不仅是美食,更是浓浓的家乡味,是家乡人心中永远的山珍海味。
本文曾发表于《重庆天子报》《三峡都市报》
作者周成芳,个性签名:做高雅的文人、儒雅的商人、文雅的女人
作者简介:周成芳,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里河旅行社负责人。作品散见《中国审计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重庆政协报》《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老年周报》《作家视野报》《成都晚报》《银川晚报》《安徽日报》《37度女人》《特别关注》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不改的朱颜》。
|